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著生在珊瑚礁上的熱帶雨林

01墾丁森林遊樂區-邱慶耀攝.jpg 


在台灣海洋封鎖的年代,遊客到墾丁必遊景點,不是南灣也不是海生館,而是「墾丁公園」,但隨著海洋活動興起,墾丁公園逐漸淡出在遊客的心目中。


「墾丁公園」或「墾丁植物園」,附近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部落,前地名叫「龜亞角」。恆春半島多變的氣候、複雜的地形,孕育出多樣而豐富的植物景觀。1901年,日本政府將在這里規劃「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主要作為培育熱帶樹種之用,1921年時設置了恆春林業試驗分所後,將這裡規劃為熱帶植物園。光復後,則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接辦,成為國內外聞名的熱帶植物栽培區,主要提供學術研究及引進試驗。由於園區內林相優美、景色絕佳,民國56年時,林務局恆春林區管理處整建為熱帶植物園,後來更名為「墾丁森林遊樂區」。


走進墾丁森林遊樂區,就彷彿是進入一座地球生命史的時光隧道。走在蔭涼茂密的森林裡,腳上著布滿坑洞的珊瑚礁岩,一般人很難想像,腳下的土地在數十萬年前是在一片深邃的海底。科學家推測,大約二億三千萬年前,當時古台灣尚未形成,在靠近赤道的熱帶至亞熱帶清澈的淺海環境中,有孔蟲、珊瑚、石灰藻等生長,這些生物死後,含碳酸鈣成份的遺骸構成生物礁,這些生物礁堆積在海底,慢慢成厚厚的石灰岩。


大約在五十萬年前,隨著地球板塊運動,地殼慢隆起,台灣島逐漸浮出水面,而墾丁公園這些珊瑚礁,就是當年的海底生物的遺骸,包括今日在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所見內的石灰岩洞穴、斷崖、峽谷(如一線天)和獨立礁石、石柱等都是。珊瑚礁石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易與含碳酸質的雨水化合成碳酸氫鈣溶液,流入地下岩層,再從石灰岩洞穴中滲出時,因所處的空間驟然變大,壓力驟減,溶液產生過飽和現象,碳酸鈣再次沉澱出來,由洞頂向下堆積似鐘乳稱為石鐘乳;若下滴至地表,由下向上堆積稱石筍,上下相連即成石柱,若沿洞壁成條狀沉積則為石藤。而園區內的銀龍洞、仙洞、石筍寶穴等,都是石灰岩地形的變化結果,這些可是地球以數億年時光才雕塑成的珍貴作品。



植物是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另一個重要拜訪重點,因為園區位在恒春半島西面,雖然冬季降雨雖少,但因地處避風的陰濕谷地,受東北季風影響小,熱帶季風雨林在這裡長的又壯又高。此處樹木主要的特徵包括樹冠大、樹幹粗大、枝條肥大、支柱根及氣根發達。走在森林裡,不時可以見到著生在珊瑚礁上的白榕,巨大的氣根垂掛在地面,為森林增添許多神秘想像。這裡樹種以桑科、樟科、殼斗科林木為主,其中桑科榕屬的植物常有板根或支柱根,是獨特的植物景觀。由於園區內曾是林業試驗所熱帶植物園的試驗地,因此曾引進許多珍貴的樹種栽植,如菲律賓貝殼杉、印度紫檀、南洋杉等。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也是全台唯一的熱帶植物園區,現有植物有千餘種,其中外來種有325種,仙人掌則有70餘種,除了提供作為學術研究以外,也極具有觀賞價值。另外,在墾丁的海岸林內還有許多重要的野生植物,如白水木、林投、馬鞍藤、文殊蘭、棋盤腳等,是在台灣其他地區難得見到的植物;黃心柿、毛柿、大葉山欖和茄冬都是這一片森林生態系的指標植物。而以地下走莖生長的薄葉三叉蕨是著生在岩壁上的蕨類植物代表作。 


因為恆春半島位於東亞鳥類棲息的路線上,鳥類相當豐富,因此這裡的也是愛鳥人士重要的賞鳥天堂,估計鳥種至少超過114種以上,候鳥及留鳥數量各半。森林中大多為留鳥,常見的有紅嘴黑鵯、烏頭翁、五色鳥、黑枕藍鶲、台灣畫眉等。候鳥部分,8月會隨著落山風而來的是紅尾伯勞,一直到隔年4月都是觀賞的最佳時節;9月則可見到赤腹鷹,數量最多可達20餘萬隻,相當壯觀;10月則有「國慶鳥」之稱的灰面鵟鷹,在在滿州鄉的山谷落鷹棲息,翌日在觀海樓上便是觀賞「起鷹」奇觀的最佳去處;此外,還有珍貴稀有的黃鸝,在冬季時會造訪墾丁。 


10赤腹鷹雄鳥-蔡育倫攝.jpg 11灰面鵟鷹-蔡育倫攝.jpg 12紅尾伯勞-蔡育倫攝.jpg 


 


社頂部落是近年以生態旅遊在墾丁地區打出名氣的社區,部落舊名龜仔角,目前為墾丁國家公園內,少數保有原始風貌與豐富生態資源的部落,數百種的動植物資源分布其中,是墾丁地區新興的必遊景點。


在墾丁,原來除了衝浪與潛水,也可以有這麼不一樣的旅行方式。 


03墾丁社頂部落參訪日間導覽遊程小裂谷-直-社頂公園-20070829-洪惠璟攝.JPG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