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主講】李明晃 /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芝山岩管理處處長
【時間】2025年1月16日(四)晚上19:00-21:00
2024 年 12 月 12 日(星期四),「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於臺北 NGO 會館宣布正式成立,聯盟現階段成員包含全臺 65 個在地社區部落(44 個生態旅遊組織),以及 10 個專業培力輔導團隊,以「提升專業知能」、「維護品牌價值」、「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國內外交流」為聯盟宗旨,期推動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成為國際深入臺灣里山里海的橋樑,引領民眾閱讀臺灣深度之美。
內政部於113年 11 月 22 日(星期五)辦理《臺灣‧北回歸線之巔/福爾摩沙永續軸帶推動建構論壇》,探討主題涵蓋自然保育、多元文化、生態旅遊、全民教育、地方創生、經濟產業與偏鄉關懷等面向,並研商政府與企業ESG及民間團體合作平台之建構,長期共同推展福爾摩沙永續軸帶。
【內容簡介】
蓮華池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在中臺灣的一個研究中心,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海拔約在 576至925 公尺之間,面積達461公頃,園內具有 600 多種的原生植物,也保留日據時代的藥物植物標本園,此外,蓮華池也協助周邊社區透過環境友善發展苦茶油、菌蕈類或蜂蜜等森林產業,形成在地獨特里山地景。
過去幾年來,透過建置以蓮華池為基地及結合周邊產業地景的里山療育村,發展結合森林療癒以及園藝治療的「林園療育」,希望在後疫情時代,蓮華池與周邊社區能成為以「療育」為主軸的里山經濟示範區。
里山經濟實踐於療癒產業鏈的形成,藉由療癒產品研發與行銷、林園療癒行程體驗及療育課程培訓等永續提升林園療癒的價值與功效,希望能讓到訪遊客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療癒能量外,更能達到振興山村經濟之目的。
【內容簡介】
根據「自然食物」期刊(Nature Food)於2021年發表的文章,全球糧食體系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永續農業與永續飲食的生活轉型至為關鍵。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報告指出,每人每天只要吃一餐蔬食就可以為地球減碳約2公斤,是個人最容易實踐的永續行動。
我們是綠色餐飲指南,由農糧署2019年起協助推動,目前已經串連起超過400家的綠色餐廳以及有機店等共同推動有機、環境友善的夥伴們,且於2022年起開始協助企業員工餐廳轉型,目前也約20家企業正在進行轉型中。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讓更多生態旅遊的夥伴們理解,透過吃也可以照顧環境!
【內容簡介】
說起濕地,你會想到甚麼?豐沛的水產,美麗的鳥類,可怕的鱷魚,蚊蠅滿天的天色,味道不良的泥沼,又或者是荒煙漫草,乏善可陳的地景。
全球濕地面積估計為 12.1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 6-7%。 約有 40% 的動植物物種依賴濕地生存。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瀕危物種依賴濕地棲息。濕地系統(特別是泥炭地)儲存了全球 35% 的陸地碳儲量,相當於全球森林儲存量的 兩倍。濕地支持全球超過 10億人的生計。世界上大約有 19% 的鳥類物種依賴濕地,濕地是多種遷徙鳥類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但近50年來,全球約有 35% 的濕地消失。因此濕地保育工作與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WLI(Wetland Link International,國際濕地聯繫網絡) 是一個全球性的濕地教育中心網絡。由英國的野生動物與濕地信託基金會(WWT)於1991年發起。現在已經有超過三百個濕地中心加入該組織。讓我們一起探討其他各國為濕地保育與教育努力的夥伴,他們的特色與有趣之處。
【內容簡介】
臺灣森林覆蓋率60.71%,但國產材自給率只有約1%,因此振興臺灣林木產業、推動永續森林經營至關重要,尤其對接2050淨零排放的國際目標,增加森林碳匯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更是歷次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屢屢提及減緩氣候變遷的要角。然而,森林與氣候都是複合的議題、綜合的科學,且臺灣已形成「伐木是不環保」的社會氛圍,如何透過結合環境教育、永續林業、生態監測、生態旅遊等專業者所共同發展出的活動方案,引領大眾走入林業現場、與達人對話、在趣味的經驗中了解複雜的議題,是目前越來越受歡迎的產業體驗旅遊型態,也越來越多企業將此視為減碳計畫、ESG推動的內部培訓與溝通機會。我們期待打開林場大門,讓地球公民們理解:森林經過有計畫、負責任的管理,是解決當代環境問題的重要解方!
【內容簡介】
東源濕地位於東源部落的外圍,排灣族語稱為pudung。本次演講講述講者從1999年起,投入東源濕地淡水泥沼研究開始,與東源部落結下之不解之緣。隨著牡丹水庫的興建,位於上游的東源部落被劃設為水質水源保護區,原本的水稻產業沒落,轉而為休耕補助種植野薑花,意外成為另一處美麗的地景,東源部落民眾透過牡丹鄉公所與外部輔導單位的陪伴,一路從參與生態調查監測,發展生態旅遊遊程,以及目前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過程中歷經的挑戰、質疑、在地思考與轉折,而牡丹鄉公所與社區青年如何在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相關的經驗可以提供想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參考與借鏡。
【內容簡介】
效益主義學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指出,快樂與幸福才是人類真實的效益與價值;基於喜愛與關懷動物,邊沁特別關心動物權。遊憩經濟學之父約翰‧ 司徒‧ 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認為土地的價值不只是生產,還有美好環境的遊憩價值、及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價值。瑞秋·露易絲·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說:維護大自然的美好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事。美好的環境可以視為人們的真實資產,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倡議說明世界各國應“Making Natural’s Value Visible”。本次演講,將從小琉球綠蠵龜棲地保育與生態旅遊、新竹17公里海岸維護及遊憩效益、石虎棲地保育、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之評估等案例,說明台灣的自然價值與生態旅遊之非市場效益,希望分享給愛好大自然的會員:台灣的自然價值與生態效益評估相關實證研究。
【簡介】
透過印尼生態旅遊網絡 (Indonedia Ecotourism Network)的統籌,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在郭育任理事長帶隊下,於今年5月期間,完成一場豐盛的部落社區型生態旅遊學習交流之旅。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無論在大地理環境與文化交流上,位居亞洲陸塊與澳洲、大洋洲的橋樑角色,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且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世界航運必經之地,海運量佔世界海運總量的三分之一,戰略位置重要。
在文化上,透過語言與文化連結台灣與印尼等國的南島民族,廣泛共享對島嶼、海洋與平原的依存,包含種稻的地景環境,也共享在遷徙過程中攜帶之馴化物種,例如居家周邊的種植香蕉、椰子、麵包樹、樹薯、芋頭、構樹、飼養雞、豬和狗等。此外南島民族共享的文化特徵,如紋身、干欄式建築、玉(石)雕、重視水田耕作、各種岩石藝術圖案、織布等傳統和技術等。這些熟悉、親切的元素,成為喚起我們一行人兒時經驗的獨特感受;而特意安排拜訪的4個原住民部落、2個國家公園暨世界遺產,提供我們近距離觀察位於火山島上傑出顯著的自然與文化襲產的寶貴機會。
邀請您來聆聽我們與印尼生態旅遊網絡的對話與火花,來看看他們如何透過將生態旅遊視為自然保育的永續選項,一方面鼓勵當地政府和當地社區以永續的方式管理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育與保存自然與文化資源。也來了解有年輕世代參與的創新的行銷作法,在連結旅行者與這「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萬島之國」的奇妙歷程。
這裡沒有Ubike也沒有便利商店,只有滿滿的芬多精和熱情,讓我們一起走入三芝安康社區,讓在地的領路人帶你感受自然與生態的奧妙!
【內容簡介】
世界各國陸續訂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統計,建築產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每年排放總量的38%,居所有產業之冠,因此「零碳」是當代建築必須面對的議題。而「綠建築」是實踐淨零碳排最基本的形式,在國內早已是國家政策與法令的一環,並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本講座為綠建築入門,內容涵蓋綠色、低碳、循環等關鍵主題,並以事務所長年執業的經驗,分享專案的永續策略與設計流程。另將介紹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國內的綠建築案例,認識個案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以及減碳技術在建築方面的應用。
委辦單位: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活動說明】
大安森林公園的杜鵑花季及螢火蟲季已遠揚,6月份【慢遊大安‧停看聽】即將迎接活力四射的夏日,導覽老師將引領大家見識公園燦爛生機的風貌,以及感受從生態到人文的輕旅行,6月份僅此一場,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路線--大安森林公園→大生態池→小生態池→台北健森房→天堂路→欒樹下書房
【活動時間】06/15(六)(上午9:30 - 11:30AM)
賀!郭育任老師連任當選本會第十屆理事長!
【主題】永續旅遊ing: ESG與碳管理
【內容簡介】
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臺灣也不落人後加入抗擊氣候變遷的行動中,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也因此近年開始出現與之呼應的各種名詞,如「自然碳匯」、「碳中和」、「自然減碳」、「淨零排放」等,但你真的了解碳匯、碳管理是什麼嗎?自然碳匯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進行碳權認證?本次國內碳管理權威柳婉郁教授演講主要分享永續旅遊之ESG與碳管理發展趨勢。
【主講】柳婉郁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 終身特聘教授
【時間】2024年5月13日(一) 晚上19:00-21:00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活動說明】
5月份的大安森林公園將以什麼樣的面貌迎接訪客呢?導覽老師將引領大家感知公園的變與不變,以及從生態到人文的輕旅行,且方便不同的客層,本月份特別在平日以及假日各辦理一場,歡迎踴躍報名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路線--大安森林公園→大生態池→小生態池→台北健森房→天堂路→欒樹下書房
【活動時間】
又逢春暖花開之際,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要和大家見面囉!這是一個專為會員量身訂做的聚會!
《第十屆第一次會員大會》謹訂於113年4月27日(星期六)召開,除了例行的會務討論外,安排精彩的專題演講,此次適逢本會第十屆理監事選舉,敬請您務必撥冗參加。
本會會員遍佈全台各地,平時在各自的領域及工作崗位上為推動生態旅遊而努力,可藉此相聚一堂,我們期待與您的相見歡!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理事長 郭育任 敬邀
課程簡介:
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從來沒有去過的土地,首先要了解它的地質史、才能了解目前的地形及地質;接下來是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氣候變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展現的景觀也會有所不同;然後了解它的生態,從演化的角度,生態是有其特殊的組成紋理的。
地景的形成,一定跟它的土地的形成有關,除了地形、地質外,也與氣候有關,不同的氣候地區以及不同形式的演化過程,都會帶來不同的生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人文,不同時期的人文發展,可能會改變也或是創造出更多樣的地景。
臺灣地景的異質性高,全世界很少有像臺灣這樣生態歧異度這麼高的,連帶的臺灣生活地景的異質性也很高,我們要怎樣去讀懂臺灣的生活地景?這需要從全世界較客觀的大架構以及較深沉的整個地質、生態、氣候演變及人文史來詮釋。
講師:郭城孟 教授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
【內容簡介】
臺北自清末設府建城以來即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日本統治時期亦將臺北建設為首善之都,挹注大量的公共工程於此,因而產生了許多經典建築。本演講將從當時官方營繕部門的視點,說明其所面對風土氣候的挑戰、建築樣式的移植、在地文化的尊重等3個面向的課題所進行的相關建築活動,來瞭解臺北諸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或已不存在的建築背後所隱藏的歷史故事。
【主講】鄭昭民助理教授 /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4年3月22日(五) 晚上19:00-21:00
【報名】線上講座,使用google meet,需事先報名,講座連線網址於開課前另寄EMAIL。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70265b8c09426428
【費用】免費
委辦單位: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活動說明】
去年「慢遊大安‧停看聽」其中季節限定『花現大安』導覽活動備受好評,今年特別在各位享受春節假期大魚大肉之後的元宵節,導覽老師將帶領大家走春賞花同時消脂醒腦,亦可認識周邊生活地景的知性健康遊程,2月份僅此一場,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路線--大安森林公園→小生態池→大漁櫻區→杜鵑花心心→天堂路(聖家堂、台北清真寺、觀音像)
【活動時間】02/24(六)(上午9:30 - 11:30AM)
【集合地點】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B1中庭【青蛙廣場】
台灣擁有七百多種蕨類植物,臺灣可說是全球蕨類植物的縮影。
從海邊到高山;從水中到陸地,
處處可見其身影,無所不在,型態變化多端。
沒有鮮豔的花朵與甜蜜果實,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蕨類?
蕨類的根、莖、葉、孢子囊群有甚麼有趣的變化?
在種子植物的世界裡,蕨類如何找到生存之道?
讓我們一起跟著郭老師的腳步認識蕨類、發現蕨類、欣賞蕨類之美!
說明:建議對蕨類有基本認識或已上過郭城孟老師「認識蕨類」(入門班)相關課程,再行報名參加。
授課講師: 郭城孟 老師
課程規劃:室內課2堂、戶外導覽1次
室內課程(實體/線上同步進行):
戶外課程:
【內容簡介】
親近大自然是多麼令人期待且深具吸引力,有萬全的準備,可以為每一趟旅程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根據疫情的統計,臺灣的離島觀光相當熱門;高山探勘也日益興盛,也因此增加野地接觸的機會,若能增加認識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特性,即可降低病媒蟲叮咬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風險。除了國內生態旅遊,近年境外旅遊人口激增,特別是東南亞旅遊、非洲的國家公園旅行等。根據臺灣和歐洲疾管單位的監測,經常可以發現返國民眾入境時發燒的個案,這些民眾後續皆回憶旅途中曾有蚊蟲叮咬 (瘧疾和登革熱)、蜱蟲叮咬 (斑點熱和萊姆病)、跳蚤叮咬 (地方性斑疹傷寒和鼠疫) 或蟎蟲 (恙蟲病) 叮咬的經驗。因此,本次分享將透過國際文獻的回顧、個案病例的報導和實驗室的採樣分析等,提供崇尚生態旅遊的好友們,進一步認識常見蟲咬致病的案例,也期望能做好生態旅遊的規劃,同時也做足預防蟲咬的準備,讓每一次旅遊都精彩難忘!
【主講】蔡坤憲教授 /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時間】2024年2月1日(四) 晚上19:00-21:00
【報名】線上講座,使用google meet,需事先報名,講座連線網址於開課前另寄EMAIL。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