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921地震、88水災等自然浩劫,國人對於環保議題越來越重視,同時也一致認同要「保育」,但是對於該怎麼做保育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面對工程開發建設時,總是會有保育團體跳出來發聲,而這些反水庫、反焚化爐、反國光石化等運動在推動的過程中,總是需要有一群擁有土地倫理概念兼具生態涵養的理論依據,才能帶領台灣朝正確的道路前進。
然而,最近引發討論的砍伐柳杉的事件,就是值得我們多方面探討的議題,今天,我們台灣的環境教育推動體系落後國外約20年,我們學校的戶外教學體系缺乏專業教師、缺乏適當的戶外教育環境,因此,許多學校的戶外教學仍然是委託旅行社辦理,由非專業的人員辦理重要的戶外教學,教育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價值觀,而大多數的學校因此只能讓學生們去XX文化村、遊樂場、休閒農場等地方從事戶外教學,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現況,因此成立自然教育中心著實可以提升未來的教育品質。
而為了蓋自然教育中心所進行砍樹這樣的行為對嗎?我們應該先對為什麼砍伐這些樹種,它們的生態意義以及砍樹之後所成就的價值來論斷是不是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僅就砍樹=破壞生態,這樣的表面價值給引導,其實台灣早期的中低海拔都是闊葉林的生態環境,而目前存在在這些環境的柳杉林都是造林而來的,也因為單一化的林相,造成野生動物缺乏食物間接影響生存,因此適當的疏伐,才能讓原本的闊葉林相恢復,也才能真正的復育環境,這些都是表面看不到的深層附加價值,而有關滿月圓自然教育中心的規劃理念、森林的固碳作用與林業經營理念,我們引用了林務局翁科長所發表的說明,讓各位有更多元的認識。
林務局育樂組服務科翁科長的說明:
一、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內有一個工程要進行,新竹處將之稱為"滿月圓自然中心新建工程"
建築基地約465.62平方公尺,將興建3棟木作平房
A棟規劃為多媒體簡報室及服務區
B動規劃為生態圖書及販賣部辦公室及無障礙廁所
C棟為DIY教室及展示室
主要是提供遊客服務及環境教育用,與現在的自然教育中心性質不同
二、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自75年開放至今,每年遊客由4萬人成長至18萬人,
區內設施係早期規劃配置,為適切因應遊客需求,提升遊憩水準與服務品質,爰新竹處於區內柳杉人工造林地規劃營造多功能自然中心(其實就是遊客中心),
這個設施在兼顧景觀融合、保育、教育、戶外遊憩等理念下,選擇以環境衝擊最少之方式進行,規劃木造、高架式建築及平台,
採不整地工法,在不改變原有地表逕流水路及保護土壤表層情況下,規劃3棟高4-5公尺的獨力木作平房,其間以木作平台及階梯相連
原核准建照基地範圍內有柳杉造林木188棵,為減低砍伐量,新竹處於調查評估後,確定確因工程影響所及無法避免砍伐之柳杉造林木減少至48棵
伐採之柳杉並將做為中心內桌椅、戶外休憩桌及DIY教育使用,增加固碳(氣體CO2經由樹木光合作用生長、木質化形成木材而固存為固體碳)
未來中心興建完工後,舊遊客中心將連同獨棟的舊小木屋一併拆除後,適地適木復舊造林,使區內綠覆率面積回復而不致減少
三、
柳杉種植時間與民國同年,來自日本的這個外來樹種,刻劃著日本帝國在台林業經營的歷史。
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D.Don)在日本的分布,北從本州青森縣(北緯40°42'),南到九州屋久島(北緯30°15'),按日本天然分佈的柳杉品種,概分為黑心系及紅心系。而奈良縣吉野林業的中心地川上村,人工種植柳杉已有五百年的歷史(1501~3),吉野柳杉的特性即是「黑心」,這種黑色心材的柳杉,日本傳統上將其作為貯酒的容器用材,稱為「樽木」。柳杉黑心的原因至今未明,有人推測是因生長環境溼度高才會變黑色,因為吉野柳杉心材部分含水率是200%,而紅心的秋田柳杉卻只有100%。而最近的研究則說是遺傳因素,然而這樣的推測在日本至今尚未有定論。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明治43年(1909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種於目前溪頭森林遊樂區(米堤飯店下方的西川造林地),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2年後(1911年)正式栽植,種植十年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正男進行調查,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柳杉快速生長時間大約15年,在20年前後即進入衰老期;同時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在80年代前,種子都是從日本進口,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六萬公升的種子,至今柳杉仍無法在台灣的野地自行繁衍,未來如果沒有人為繼續種植,柳杉將成為台灣的過客而終至消失。
四、
1.森林進行光合作用時,每生產1 公噸的碳水化合物,需要吸收1.6 公噸CO2,將碳分子轉變為有機碳固定於樹木體,且釋出1.2 公噸的O2,此作用對於大氣中CO2 濃度的降低有極大的幫助。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 年所簽訂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3.3 條中,對於森林吸收溫室氣體之功能進行考量;並由各國的林業活動(造林、重新造林和砍伐森林)來計算該國CO2 的儲存與排放。
2.木材為樹體的主要部分,森林若具有旺盛的生長力,對大氣中CO2 的吸存效果就高。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為過熟的老齡林,生命力逐漸衰退,對碳貯存功效已低;而人工林若透過合理的經營管理,可提高單位面積蓄積與生長量,應可成為生態材料的有效供應來源,且可促進大氣中CO2 的吸存,達到永續森林資源發展的目標。(檢附東京大學安藤教授相關資料供參)
3.經多位學者調查研究發現,柳杉林林分生物量之累積及分佈,隨林齡成極大的變化;林木與材積之生長量亦隨著林齡增長而增大,但達一定年齡後,生物生長量趨於平緩;一般而言,柳杉林林分之生物量與蓄積量在前30 年左右有明顯的增長;30 年生以後,由於林冠逐漸鬱閉,林木的生長則趨於緩慢。此外,鬱閉的林冠亦導致林內光度不足,使得林相結構單調,物種歧異度低,若不經有計畫性的疏伐與人工撫育,難以達成森林永續經營發展的目的。
4.柳杉為台灣目前人工林中所佔面積最大的樹種,比例高達13.2%。現存的柳杉人工林多為密植純林,以目前世界各國積極推動之森林生態系經營之角度,對於柳杉人工林施予撫育性的疏伐,及其他中後期人工撫育工作,使原來單純的植被結構轉變成具多樣性的複層林,實有其必要性;且伐採所獲之林產物,更可適度提供國內用材所需,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