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講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講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生態旅遊講座】2025.09.26~漫談文化路徑與文化觀光之整合策略 (線上講座)

 

【主題】漫談文化路徑與文化觀光之整合策略

【主講】魏秋宜 /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  

【內容簡介】

文化部自2020年起推動「文化帶路」,以回溯臺灣歷史文化脈絡尋找主題,逐年建立文化遊程,作為推動文化觀光核心內涵,讓文化帶路,邀請民眾走入深度文化之旅,體驗美好臺灣。延續2023年基於糖業與茶業等臺灣文化路徑主題各6條文化遊程;2024年基於熱門影視作品主題之10條文化遊程;2025年正以北回歸線臺灣段為主題,探索臺灣北回歸線文化路徑並規劃遊程,北回歸線穿越全球22個國家,多為沙漠、草原等乾燥環境,唯獨臺灣,受季風帶來豐沛水氣、熱帶暖流創造溫暖濕潤環境及板塊擠壓形成唯一最高海拔山脈「高山島嶼」,讓臺灣擁有熱帶、溫帶、甚至寒帶自然景觀,造就複雜而多樣生態系,也塑造多元人文風貌與性格,這些臺灣獨特故事,深具國際旅遊魅力。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生態旅遊講座】2025.08.18~怎麼保護石頭?地質學與環境教育(線上講座)


【主題】怎麼保護石頭?地質學與環境教育

【主講】Jimmy老師 (Taiwan Rock Guy) 
後山禮人-戶外活動工作室 / 環境教育引導人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講師會介紹「Taiwan Rock Guy」這個角色,及其戶外工作室「後山禮人」,是如何將溯溪活動與環境教育結合。台灣東部的溪流是超棒的地質學教室,很多溯溪教練大抵了解台灣河流裡有哪些岩石、溪谷是怎麼形成的、還有河床地形是怎麼變化的。但好像從來沒有人,單純就是為了「教地質學」而設計一堂溯溪課。講師設計的課程就為了打破這個框架,不僅僅是讓大家認識這些岩石從哪裡來,更重要的是幾千年後,這些岩石又會去哪裡?地質學確實是一門有點難懂、充滿知識門檻的學科。但如果能讓學生親自下水、實際接觸這些岩石,就能打破那些讓望之卻步的門檻,讓地質這麼學科更貼近生活、更有趣!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生態旅遊講座】2025.07.22~微光輕旅行:發光生物生態與體驗 (實體講座)


【主題】
微光輕旅行:發光生物生態與體驗

【主講】方華德 /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研究助理

【內容簡介】

當夜幕降臨,自然界正上演著一幕幕璀璨的「光之饗宴」!本次講座以「微光輕旅行」為主題,帶您穿越山海,探訪世界各地令人驚艷的微光秘境。從臺灣出發,我們將前往馬祖列島,欣賞夢幻藍眼淚、閃爍如星河的海螢沙灘,以及點亮野地的神秘雌光螢。接著,前進日本伊豆群島中的神祕島嶼八丈島,探索螢光真菌的生態奧秘;在富山灣,將目睹大量螢烏賊的奇幻藍光,這是讓在地人都為之瘋狂的絢爛景象。最後,遠赴南半球的古老大陸澳洲,尋訪幽暗洞穴中藍光蟲的夢幻星幕。透過生動的影像、生態小知識與實務經驗,我們將為您揭開這些微光生命的神秘面紗。

無論您是熱愛自然的旅人,還是對生態感興趣的朋友,這場講座都將讓您對微光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與體驗。誠邀您與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光影!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生態旅遊講座】2025.05.28 海洋與臺灣:30年探索之路


【主題】海洋與臺灣:30年探索之路

【內容簡介】

海洋孕育無數生命,擁有豐富資源,攸關國家和民生權益至鉅,在氣候調節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人與海之間也形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唐山過台灣,「六死、三留、一回頭」,凸顯先民渡臺的風險與勇氣。臺灣原住民和沿海居民傳統用海智慧和資源約制共享的觀念,永續性十足。諸多海洋產業中,台灣的遠洋漁業、海運和遊艇製造,在國際上表現優異,卻也面臨新的挑戰。兩岸對峙時,海岸戒嚴,使海洋與台灣的距離「若即若離」。解嚴之後,臺灣逐漸認清實質環境,開始邁向海洋,「海洋」出現在總統層級的政策中。經過接續的努力,臺灣的海洋專責主管機關終於成立。面對國內外新情勢,當前海洋的議題更見複雜多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海洋國家」,已是挑戰臺灣的嚴肅課題。講者以過去逾30年觀察、研究、教學和實務參與的經歷,分享聽眾,希望能啟發「海洋與臺灣」更多的思考。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生態旅遊講座】2025.04.10~從植物看環境(實體/線上同步)

【主題】從植物看環境

【內容簡介】

臺灣處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生態環境變化很大,具有垂直分化的生態帶之外,低海拔也有其地區性的水平分化現象,加上各地區都深受小地形變化的影響,在短距離或小範圍卻擁有多樣生態環境是臺灣的一大特色。

臺灣形成多樣性如此高的地景樣貌,和地質、地形、氣候、生態有關,且彼此相互影響。尤其低海拔地區跟人文歷史發展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不同特性的生態環境,如海岸、河口、不同海拔的森林、丘陵地、農村、沙地、岩壁...等,有著不同的植物群像,透過郭老師從一棵植物的小尺度的角度,來解讀環境背後的意義。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生態旅遊講座】2025.3.4~N B S自然解方的環境設計(線上講座)


【主題】
N B S自然解方的環境設計

【內容簡介】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極端氣候變化的時代,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遷移受到威脅,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惡化速度,無處不在的城市化現象,正影響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城市及其基礎設施如何適應環境快速變化的條件,是21世紀規劃和設計的主要挑戰。

只有當我們了解了人類生存環境系統的複雜性和整體性時,真正面對自然,認真「以自然為本」的務實環境建設,才是道德的,更是必要的。

身為一個環境景觀設計師,僅以「台北市東區門戶市民大道七段上的南港新新公園」、「新北市板橋浮洲合宜住宅開放空間」、「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為案例,介紹NBS以自然為本,在都市環境裡因應極端氣候的景觀設計實踐。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講座】2025.2.19 綠色生活隱形推手 全員ESG為地球永續把關(線上講座)

 

【主題】綠色生活隱形推手 全員ESG為地球永續把關

【內容簡介】

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損失,正日益威脅我們的生存與發展。隨著氣候災難的加劇,如野火、降雨不均和水資源短缺,企業的責任已不僅限於減碳。如何在推動企業永續發展的同時,融合自然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本講座將介紹中鼎集團如何在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同時,推動自然正向行動及生物多樣性計畫「鼎力綠水生命力」。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將分享實際案例,從再生水廠建設與生態保育行動,到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的生物多樣性計畫,展示企業如何將永續理念融入核心業務,並實現環境、社會與經濟的長期共贏。

【主講】何麗嫺 / 中鼎集團永續長

【時間】2025年2月19日(三)晚上19:00-21:00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講座】2025.01.16臺北藝文館舍綠色潛力初探(線上講座)


【主題】臺北藝文館舍綠色潛力初探

【內容簡介】

臺北市有許多老房子,老庭院,藉由文化局以各種形式保存著,也保存著建築物周圍的老樹與其生態。芝山岩展示館也是文化局藝文館所之一,藉文化部專案『都市尋蹤者』協作平台,至今六年持續每個月進行藝文館舍的生態調查,以植物,昆蟲與鳥類為目標,嘗試勾勒都市人與生態環境的深層關係。

過程中,除了用影像與數位化物種的統計外,亦嘗試藉由不同的體驗方式,讓更多人感受臺北城市的生態與文化魅力,並於2024年11月至12月舉辦成果展示,六年的過程中亦參考相關案例,藉以呈現都市人與生態環境的依存鏈結。

【主講】李明晃 /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芝山岩管理處處長

【時間】2025年1月16日(四)晚上19:00-21:00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生態旅遊講座】2024.12.19 林業試驗所的森林療癒場域~南投蓮華池研究中心林園療癒之分享(線上講座)


【主題】
林業試驗所的森林療癒場域~南投蓮華池研究中心林園療癒之分享

【內容簡介】

蓮華池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在中臺灣的一個研究中心,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海拔約在 576至925 公尺之間,面積達461公頃,園內具有 600 多種的原生植物,也保留日據時代的藥物植物標本園,此外,蓮華池也協助周邊社區透過環境友善發展苦茶油、菌蕈類或蜂蜜等森林產業,形成在地獨特里山地景。

過去幾年來,透過建置以蓮華池為基地及結合周邊產業地景的里山療育村,發展結合森林療癒以及園藝治療的「林園療育」,希望在後疫情時代,蓮華池與周邊社區能成為以「療育」為主軸的里山經濟示範區。

里山經濟實踐於療癒產業鏈的形成,藉由療癒產品研發與行銷、林園療癒行程體驗及療育課程培訓等永續提升林園療癒的價值與功效,希望能讓到訪遊客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療癒能量外,更能達到振興山村經濟之目的。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生態旅遊講座】2024.11.13 生態旅遊與綠色餐飲(線上講座)


【主題】生態旅遊與綠色餐飲

【內容簡介】

根據「自然食物」期刊(Nature Food)於2021年發表的文章,全球糧食體系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永續農業與永續飲食的生活轉型至為關鍵。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報告指出,每人每天只要吃一餐蔬食就可以為地球減碳約2公斤,是個人最容易實踐的永續行動。

我們是綠色餐飲指南,由農糧署2019年起協助推動,目前已經串連起超過400家的綠色餐廳以及有機店等共同推動有機、環境友善的夥伴們,且於2022年起開始協助企業員工餐廳轉型,目前也約20家企業正在進行轉型中。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讓更多生態旅遊的夥伴們理解,透過吃也可以照顧環境!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生態旅遊講座】2024.10.24 國際濕地教育中心案例與發展介紹 (線上講座)


【主題】國際濕地教育中心案例與發展介紹

【內容簡介】

說起濕地,你會想到甚麼?豐沛的水產,美麗的鳥類,可怕的鱷魚,蚊蠅滿天的天色,味道不良的泥沼,又或者是荒煙漫草,乏善可陳的地景。

全球濕地面積估計為 12.1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 6-7%。 約有 40% 的動植物物種依賴濕地生存。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瀕危物種依賴濕地棲息。濕地系統(特別是泥炭地)儲存了全球 35% 的陸地碳儲量,相當於全球森林儲存量的 兩倍。濕地支持全球超過 10億人的生計。世界上大約有 19% 的鳥類物種依賴濕地,濕地是多種遷徙鳥類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但近50年來,全球約有 35% 的濕地消失。因此濕地保育工作與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WLI(Wetland Link International,國際濕地聯繫網絡) 是一個全球性的濕地教育中心網絡。由英國的野生動物與濕地信託基金會(WWT)於1991年發起。現在已經有超過三百個濕地中心加入該組織。讓我們一起探討其他各國為濕地保育與教育努力的夥伴,他們的特色與有趣之處。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生態旅遊講座】2024.9.24 體驗遊程取徑下的永續林業社會溝通之路 (線上講座)


【主題】體驗遊程取徑下的永續林業社會溝通之路

【內容簡介】

臺灣森林覆蓋率60.71%,但國產材自給率只有約1%,因此振興臺灣林木產業、推動永續森林經營至關重要,尤其對接2050淨零排放的國際目標,增加森林碳匯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更是歷次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屢屢提及減緩氣候變遷的要角。然而,森林與氣候都是複合的議題、綜合的科學,且臺灣已形成「伐木是不環保」的社會氛圍,如何透過結合環境教育、永續林業、生態監測、生態旅遊等專業者所共同發展出的活動方案,引領大眾走入林業現場、與達人對話、在趣味的經驗中了解複雜的議題,是目前越來越受歡迎的產業體驗旅遊型態,也越來越多企業將此視為減碳計畫、ESG推動的內部培訓與溝通機會。我們期待打開林場大門,讓地球公民們理解:森林經過有計畫、負責任的管理,是解決當代環境問題的重要解方!

【主講】李芝瑩老師 /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 

【時間】2024年9月24日(二) 晚上19:00-21:00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生態旅遊講座】2024.8.20 生態旅遊X自然保育:東源濕地公私協力合作案例分享 (線上講座)


【主題】
生態旅遊X自然保育:東源濕地公私協力合作案例分享

【內容簡介】

東源濕地位於東源部落的外圍,排灣族語稱為pudung。本次演講講述講者從1999年起,投入東源濕地淡水泥沼研究開始,與東源部落結下之不解之緣。隨著牡丹水庫的興建,位於上游的東源部落被劃設為水質水源保護區,原本的水稻產業沒落,轉而為休耕補助種植野薑花,意外成為另一處美麗的地景,東源部落民眾透過牡丹鄉公所與外部輔導單位的陪伴,一路從參與生態調查監測,發展生態旅遊遊程,以及目前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過程中歷經的挑戰、質疑、在地思考與轉折,而牡丹鄉公所與社區青年如何在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相關的經驗可以提供想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參考與借鏡。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生態旅遊講座】2024.7.30 自然的價值知多少?生態旅遊效益評估 (線上講座)

 


【主題】自然的價值知多少?生態旅遊效益評估

【內容簡介】

效益主義學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指出,快樂與幸福才是人類真實的效益與價值;基於喜愛與關懷動物,邊沁特別關心動物權。遊憩經濟學之父約翰‧ 司徒‧ 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認為土地的價值不只是生產,還有美好環境的遊憩價值、及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價值。瑞秋·露易絲·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說:維護大自然的美好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事。美好的環境可以視為人們的真實資產,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倡議說明世界各國應“Making Natural’s Value Visible”。本次演講,將從小琉球綠蠵龜棲地保育與生態旅遊、新竹17公里海岸維護及遊憩效益、石虎棲地保育、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之評估等案例,說明台灣的自然價值與生態旅遊之非市場效益,希望分享給愛好大自然的會員:台灣的自然價值與生態效益評估相關實證研究。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分享會】印尼部落社區生態旅遊與文化交流成果分享會(6/24實體場;7/2線上場)

【簡介】

透過印尼生態旅遊網絡 (Indonedia Ecotourism Network)的統籌,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在郭育任理事長帶隊下,於今年5月期間,完成一場豐盛的部落社區型生態旅遊學習交流之旅。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無論在大地理環境與文化交流上,位居亞洲陸塊與澳洲、大洋洲的橋樑角色,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且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世界航運必經之地,海運量佔世界海運總量的三分之一,戰略位置重要。

在文化上,透過語言與文化連結台灣與印尼等國的南島民族,廣泛共享對島嶼、海洋與平原的依存,包含種稻的地景環境,也共享在遷徙過程中攜帶之馴化物種,例如居家周邊的種植香蕉、椰子、麵包樹、樹薯、芋頭、構樹、飼養雞、豬和狗等。此外南島民族共享的文化特徵,如紋身、干欄式建築、玉(石)雕、重視水田耕作、各種岩石藝術圖案、織布等傳統和技術等。這些熟悉、親切的元素,成為喚起我們一行人兒時經驗的獨特感受;而特意安排拜訪的4個原住民部落、2個國家公園暨世界遺產,提供我們近距離觀察位於火山島上傑出顯著的自然與文化襲產的寶貴機會。

邀請您來聆聽我們與印尼生態旅遊網絡的對話與火花,來看看他們如何透過將生態旅遊視為自然保育的永續選項,一方面鼓勵當地政府和當地社區以永續的方式管理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育與保存自然與文化資源。也來了解有年輕世代參與的創新的行銷作法,在連結旅行者與這「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萬島之國」的奇妙歷程。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生態旅遊講座】2024.6.6 九典綠建築行旅-邁向淨零新時代 (線上講座)


【主題】
九典綠建築行旅-邁向淨零新時代

【內容簡介】

世界各國陸續訂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統計,建築產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每年排放總量的38%,居所有產業之冠,因此「零碳」是當代建築必須面對的議題。而「綠建築」是實踐淨零碳排最基本的形式,在國內早已是國家政策與法令的一環,並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本講座為綠建築入門,內容涵蓋綠色、低碳、循環等關鍵主題,並以事務所長年執業的經驗,分享專案的永續策略與設計流程。另將介紹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國內的綠建築案例,認識個案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以及減碳技術在建築方面的應用。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講座】2024.5.13 永續旅遊ing: ESG與碳管理 (線上講座)


【主題】永續旅遊ing: ESG與碳管理

【內容簡介】

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臺灣也不落人後加入抗擊氣候變遷的行動中,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也因此近年開始出現與之呼應的各種名詞,如「自然碳匯」、「碳中和」、「自然減碳」、「淨零排放」等,但你真的了解碳匯、碳管理是什麼嗎?自然碳匯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進行碳權認證?本次國內碳管理權威柳婉郁教授演講主要分享永續旅遊之ESG與碳管理發展趨勢。

【主講】柳婉郁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 終身特聘教授

【時間】2024年5月13日(一) 晚上19:00-21:00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生態旅遊講座】2024.03.22 日本時代臺北建築物語(線上)


【主題】日本時代臺北建築物語

【內容簡介】

臺北自清末設府建城以來即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日本統治時期亦將臺北建設為首善之都,挹注大量的公共工程於此,因而產生了許多經典建築。本演講將從當時官方營繕部門的視點,說明其所面對風土氣候的挑戰、建築樣式的移植、在地文化的尊重等3個面向的課題所進行的相關建築活動,來瞭解臺北諸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或已不存在的建築背後所隱藏的歷史故事。

【主講】鄭昭民助理教授 /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4年3月22日(五) 晚上19:00-21:00

【報名】線上講座,使用google meet,需事先報名,講座連線網址於開課前另寄EMAIL。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70265b8c09426428

【費用】免費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講座】2024.02.01旅遊醫學中常見的蟲蟲危機及解方(線上)


【主題】
旅遊醫學中常見的蟲蟲危機及解方

【內容簡介】

親近大自然是多麼令人期待且深具吸引力,有萬全的準備,可以為每一趟旅程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根據疫情的統計,臺灣的離島觀光相當熱門;高山探勘也日益興盛,也因此增加野地接觸的機會,若能增加認識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特性,即可降低病媒蟲叮咬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風險。除了國內生態旅遊,近年境外旅遊人口激增,特別是東南亞旅遊、非洲的國家公園旅行等。根據臺灣和歐洲疾管單位的監測,經常可以發現返國民眾入境時發燒的個案,這些民眾後續皆回憶旅途中曾有蚊蟲叮咬 (瘧疾和登革熱)、蜱蟲叮咬 (斑點熱和萊姆病)、跳蚤叮咬 (地方性斑疹傷寒和鼠疫) 或蟎蟲 (恙蟲病) 叮咬的經驗。因此,本次分享將透過國際文獻的回顧、個案病例的報導和實驗室的採樣分析等,提供崇尚生態旅遊的好友們,進一步認識常見蟲咬致病的案例,也期望能做好生態旅遊的規劃,同時也做足預防蟲咬的準備,讓每一次旅遊都精彩難忘!

【主講】蔡坤憲教授 /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時間】2024年2月1日(四) 晚上19:00-21:00

【報名】線上講座,使用google meet,需事先報名,講座連線網址於開課前另寄EMAIL。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