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走進竹塹舊城時光‧產業文化巡禮二日遊(新竹高鐵站出發)

 


【行程特色】

  • 2022文化部精選遊程
  • 邀請達人張振煌老師文化帶路,不要錯過難得機會!

【活動日期】111年11月24~25日(週四~五)

【合辦單位】原森旅行社

【集合時間地點】08:30 - 新竹高鐵站四號出口

【行程內容】

DAY1

新竹高鐵站→采田福地→蘇氏節孝坊→東門˙迎曦門→新竹市政府(新竹州廳) →新竹市議會(全台最大青斗石石獅) →午餐:城隍廟美食攻略 →新竹都城隍廟→達人帶路:城隍廟-進益貢丸文化會館-周益記古宅-內翰第-鴻安堂藥行-長和宮(外媽祖).水仙宮-開台進士第-高家冬瓜茶→晚餐→住宿:新竹福華大飯店

DAY2

飯店(早餐)→東德成米粉廠→春池綠能玻璃(導覽及手作體驗) →玲瓏窯(導覽) →餐廳(午餐)→明發定置漁場→海山漁港→香山濕地→新竹火車站→返回新竹高鐵站

高鐵建議班次 高鐵票自理

【去程】南下:台北-新竹 1505班次 07:36台北/08:11新竹或609班次;北上:左營-新竹 606班次 07:00左營/08:23新竹

【回程】北上:新竹-台北 666班次 18:25新竹/18:59台北;南下:新竹-左營 669班次 18:22新竹/19:45左營

【行程特色】
  1. 走進『竹塹』的時光長廊:閱讀道卡斯族的遷徙痕跡、清代淡水廳的設置及日治時期劃為新竹州的蛻變過程,在建築藝術的優美與傳統信仰的交織下,深化了常民小吃的美味記憶,蓬勃發展的產業更是新竹旺盛的生命力,勾勒出新竹純樸、熱鬧的文化面貌。
  2. 閱讀歷史與信仰建築的文化風景線︰全台唯一的采田福地(竹塹社土地公廟)是進入竹塹歷史故事的大門,從新社到舊社,步上清代官道商業拓展的軌跡,經北門大街及長和宮,到達新竹都城隍廟,欣賞節孝坊及進士第屋群,還有東門城與舊運河及台灣最大的青斗石石獅,連成一條典雅又別緻的文化風景線。
  3. 如多寶格般的山海物產:三分日曬七分風吹的新竹米粉道盡新竹特產堅持純粹手藝,與烈火治燒的多彩玻璃產業並列新竹之最,而那綿延達十七公里的沙灘海岸線蘊藏潮間帶的豐富生態,還有那季風洋流帶來的時節海味,構築成新竹多元多樣的山海物產風貌,深入新竹人的時光回憶裡。
  4. 深入味蕾的大街小巷美食記憶品味城隍廟與北門大街的小吃與特產,廟口前有皮薄內包紅糟肉的肉圓,滿滿肉香的貢丸,用菜湯炒的米粉,特別肉羹與柳家的肉燥飯,北門大街的鴨肉許,餐後來一碗紅豆蓮子冰,再吃一口竹塹餅,可帶來滿滿的回憶。

【活動費用】6,800元 
(費用包含:遊覽車資.住宿2人房.四餐.手作體驗.在地導覽.領團導覽費.旅行業責任險等)
※單人住宿加收1,500元

【繳款方式】
銀行轉帳:銀行:台新銀行忠孝分行 (銀行代碼:812)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帳號:063-01-001081-4-00
郵政劃撥:劃撥帳號:19590911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繳費完成後請將證明單據傳真至02-25151907,或來電告知ATM轉帳時間及帳號後五碼。

【報名繳費後取消之規定】
1.距出發日前第2日~第20日以內扣30%;
    出發前一日扣50%;出發當日未到則扣全額100%。
2.其他事項按照「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書」規範執行。


【行程簡介】
竹塹入境~道卡斯族的采田福地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大里杙』分別代表台灣西部各大繁華富饒的通商港口,在清代以前,『竹塹社』是道卡斯族三大社群之一,分布在鹽港溪以北及鳳山溪以南的海岸與沙洲。明清時期歷經戰爭與漢民族遷台,讓道卡斯族竹塹社開始遷離祖居地,從群居到散居,清雍正11年清廷以刺竹圍城(建城),令竹塹社族人遷往北城門外建立聚落(舊社),後因頭前溪的氾濫遂而再度北遷到頭前溪及鳳山溪之間建立聚落(新社)。從竹塹入境探尋道卡斯族的生活軌跡,來到『采田福地』了解番頭家與七姓公家族文化,以及道卡斯族祭儀與客家伯公的信仰結合,展現族群融合的包容度。



竹塹拓墾~郊商湳雅吳家與蘇氏節孝坊
竹塹開墾及兩岸通商之始,有王、吳兩家在竹塹港建立起健全的海上通商網絡,從內山採集的樟腦、蓪草、茶、米、炭等農產品,透過竹塹港運往福建一帶,吳家開臺祖為吳嗣振以多角化的經營模式成功地在竹塹站穩腳跟,穩健地拓展海上貿易之路。吳嗣振之子吳國步娶蘇氏為妻,育一子吳士敬(道光六年出生,同治九年中舉),但吳國步英年早逝,蘇氏勤勉且謹守婦德幾十年,朝廷賜節孝坊以表其德。節孝坊建於光緒六年,目前是新竹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市定古蹟,額枋上有橫額兩塊,上面一塊書:「節孝」兩字;下面一塊則刻:「旌表臺北府新竹縣及前臺灣府淡水廳故儒士例贈文林郎吳國步之妻蘇氏坊」,是節孝坊值得令人矚目之處,節孝坊整體建築雖不似廟宇、庭園設計華麗,樸實無華的外觀更能體現出東方婚姻之美。


竹塹築城~刺竹˙土城˙磚石城
康熙六十年受朱一貴事件的影響,清廷對於臺灣兵防日漸重視,在雍正元年,另增設彰化縣及淡水海防廳(後稱淡水廳),廳署尚設置在彰化縣治內,竹塹屬於彰化縣所管轄,直至雍正十一年淡水廳奉令前往竹塹,同知徐治民以刺竹環植為城,並將城內的道卡斯族竹塹社遷往湳雅(舊社),但廳署仍未移出彰化縣。乾隆初年,竹塹城居民及商業日增,街市形成,乾隆二十一年淡水廳署正式移往竹塹城內位於城隍廟旁。初時竹塹城環植刺竹,較為簡陋且防禦力較弱,在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竹塹巡檢張芝馨被殺害,可見城牆難守易攻。故在嘉慶十一年在竹城外圍加築土牆並挖掘壕溝,加強防禦力,但在道光六年時,彰化發生激烈的閩粵械鬥,越演越烈甚至在各地蔓延,黃甲進士鄭用錫等二十六人及馮泰等舖戶共二十一戶聯合籲請以石磚興建城牆,拆除原有的竹圍及土圍,改建為周長八百六十丈(2752公尺)的磚石城,於道光七年六月十日興工,建材來自內山及大陸,道光九年八月二十日完工,設有東門『迎曦』、西門『挹爽』、南門『歌薰』、北門『拱宸』及東西二門加設吊橋一座,形制非常完備,且具備北臺行政重鎮的氣勢,意義非凡。明治三十五年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開始拓寬道路及拆除城牆與城樓,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

竹塹建築~日治時期的和洋混合風
建於大正14年『新竹州廳』,外觀建築屬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紅磚建築,更是當代是大正年間台灣總督府所屬的官署或校舍常採用的建築風格。現為為國定古蹟,建築為二層樓設計的和洋混合風格,主體為洋式風格,屋頂採東方建築所用的木架瓦造斜屋頂,入口處設計為突出的玄關門廊,採用雙柱式以增加儀典性,兩旁搭配小塔樓,讓入口更為突出。新竹州廳大廳內部為西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十分氣派。為適應台灣溼熱的氣候,東西南三側皆有陽台設計,並設隔濕層,底層設通風口,可保持乾燥及隔濕與降溫。

竹塹信仰~新竹都城隍:威靈公
新竹都城隍廟由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倡建,新竹開基祖王世傑於清乾隆十三年獻地而建。城隍廟前後歷經七次修建也經歷不同年代的變化,從新竹縣縣城隍「顯祐伯」配合改制升格為台北府城隍「綏靖侯」,在光緒十五年時已有記載晉封為都城隍「威靈公」,於清代是臺灣唯一的都城隍廟。大正十三年(1924年)新竹官紳鄭肇基捐巨資倡修,聘請修建台北龍山寺的大木匠師王益順來主持,前殿明間天花有八角藻井,木作與雕刻甚為精美,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石獅。正殿供奉城隍爺,下置公案,左右分立文武判及六司。後殿祀城隍夫人及大二少爺,是台灣少見的神明家庭;正殿高掛一副大型算盤,上書「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闡明善惡終有報的道理。

竹塹風味~日曬風乾的純米粉
每年農曆九月到一月間,東北季風的溼氣被雪山山脈阻擋,乾冷強勁的九降風灌入新竹平原地區,吹出好吃的新竹米粉,在民國五、六十年代,新竹市南勢里約有一百多家的米粉工廠,素有米粉寮之稱,郭樹創辦的東德成米粉已飄香百年,至今是唯一保留純手工製作的純米粉。這樣的只靠手工飄香的技藝已傳至第三、第四代,據說製作米粉的艱辛,鄰里之間流傳一段俗俚『好材不做豬寮梁,阿娘不嫁米粉寮,米粉做好就除草,尖擔提起目屎流』,是因米粉製作工序繁雜費時,讓許多米粉廠從人工改為機械,原物料的成分已不再堅持原食原味,東德成米粉秉持著東方人的道德,那樸拙的堅持,使得東德成米粉成為新竹特產之一,繼續讓無添加的米香飄散在大街小巷中。

竹塹工藝~晶瑩剔透的玻璃之藝
臺灣進入民國五十年代末期的進口替代的工業發展策略下,內需增長,不只生產工業用玻璃,增加日常民生用的玻璃產品,並且拓展海外市場,以裝飾類、燈飾、花瓶以及盛單裝飾為主,小型工廠及個人工作室林立,新竹玻璃產業創造了新竹市近三分之一的就業機會,經過了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臺幣升值、工資上漲等一連串社會變化,玻璃產業逐漸失去優勢,直至九十年代配合政府政策轉型成為地方文化產業。『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成立於2011年,有別於傳統玻璃的生產目標,而是致力於推廣『綠能玻璃』。透過玻璃的回收再製,將原本已經廢棄的玻璃,重新賦予它們新的價值,是新竹市的第一家也是唯一的觀光工廠。走一趟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可以了解台灣玻璃產業的發展史及環保觀念的實踐:運用回收玻璃再製成的環保綠建材『亮彩琉璃』,以及具隔音、隔熱、防火的『輕質節能磚』,行程更安排親手設計及製作噴砂玻璃杯DIY。

竹塹工藝~林遙農的玻璃夢
玻璃工藝是一場『熱度與速度』的賽跑,一旦開始就沒有機會NG與停止的機會,這過程能看見火的淬鍊下『軟與硬』的結合藝術陶冶。玲瓏窯創辦人林瑤農自小在香山長大,經過台灣玻璃產業全盛時期,也見證其沒落的低潮,幼年時時常看見母親從竹南玻璃廠帶回的玻璃瓶罐,有清澈透明、色彩鮮艷又線條優美的玻璃所吸引,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國中未畢,進入玻璃廠打工,隨著師傅傅實作學習窯爐製造、溫度控制、配色技巧,練就一身玻璃工藝,如今已年過半百的他,將玻璃藝術化,巧塑可愛動物的型態,也製作象徵富貴財富的聚寶盆,廣受大眾喜愛。對於林遙農來說『創作玻璃是與生命的交流對話,將生命的美感,透過玻璃高塑性展現生命的可貴』。來到佔地84坪大小的玲瓏窯,可近距離欣賞從無到有的玻璃塑造過程,也可欣賞大師藝術製品,沉浸在帶有琉璃光彩的玻璃藝術氛圍裡。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屬於國家級濕地,北起金城湖附近,南至海山漁港的海岸溼地,全長15公里,面積約1,700公頃,泥質潮間帶長約2公里,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孕育大量蝦蟹螺貝類,所以吸引大批水鳥覓食棲息,是西伯利亞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處之一,鳥類高達277種,1996年國際拉姆薩公約組織會議中被正式列為「東亞水鳥保護網棲息地」的一環,更是國際鳥盟指名重要的野鳥保育棲地,香山溼地生態豐富,螃蟹種類有6科23屬33種,數量曾高達4億隻,和尚蟹是最大家族,其數量高達2億隻,這裡更是臺灣招潮蟹族群最大的細泥灘濕地,近期發現號稱活化石的8隻稚鱟。
竹塹運輸~新竹驛˙新竹火車站
光緒十三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實施新政舖設基隆新竹間的鐵路,到了光緒十九年全段通車,總長106.7公里,但在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後,以籌款困難及工程艱鉅為由,暫停興建縱貫鐵路計畫。日本來到台灣後,恢復了暫時停頓的鐵路並加以修整,明治三十一年總督府要求全盤開發台灣吸引日本官商資本進入,除了基隆到新竹段的整建工程外,並計畫籌款興建新竹到打狗的縱貫路鐵路工程,經過十年建設,終在明治四十一年全線通車,堪稱劃時代的工程。初建的新竹火車站原設於枕頭山下稱新竹票房是一座土埆造建築,以軍事運輸為主,後又因抗日焚毀,另闢車站選於現今地址,稱為『新竹驛』。新竹驛建於大正二年為第四代建築為磚造平板瓦,車站是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建築師松崎萬長設計,其風格採用部分巴洛克建築風格,更洋溢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采,鐘塔的形式就類同於德意志軍官頂部帶尖刺的頭盔,建築形式異於同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所建造的其他官廳建築,是目前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