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影片觀賞:
度過寒冬大地復甦,生態旅遊協會的會員聯誼活動來到台灣西海岸芳苑的村莊中,這裡擁有著台灣最大的潮間帶及豐富的潮間帶生態,養蚵是此地重要經濟產業之一,牛車載著蚵殼進入蚵田,這樣的情景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漸漸消失。如同到朋友家作客一般地和社區耆老的對話,這讓從外地來的我們更快融入他們的生活。這裡沒有都市的繁忙喧鬧,我們踏著輕鬆的腳步,一步步發現芳苑的美感受鄉村的熱情...
關於芳苑
芳苑舊名「番仔挖」,清朝時期,為鹿港的外港而繁榮,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仔挖(芳苑)」之說。日據時代以後,因冬季東北季風強烈,導致海岸沙丘移動,加上濁水溪河道改變,曾經的芳苑港口(番仔挖港)失去了港口機能,芳苑亦隨之沒落。在芳苑看到最宏偉的建築物就屬普天宮(白馬宮),閩南式的宮殿建築,其聖母殿之廣堪稱亞洲之最。康熙年間,福建水汛台灣分防的右哨千總陳成功在「番仔挖」設右哨練兵場,因為公務需要,船艦需經常往返福建與台灣之間,陳千總恭奉媽祖金身在船艦上,屢次巡航皆能平安。為感念媽祖護航的恩澤,集資在「番仔挖」的海邊建廟,並名為「普天宮」。到訪的時間正逢媽祖誕辰之際,廟前的陣頭熱鬧無比,深深感受到「三月瘋媽祖」的盛況。
信義社區
「進來喝茶拉!」這是鄉村人家最親切的打招呼,在都市裡,大家似乎都躲在自己的房子、公寓中,甚至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誰。拜訪鄉村,可以充分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泡一壺茶,彷彿就成了好朋友一般。拉著蚵殼的牛車往返於海岸與社區,可說是信義社區特有景觀之一,更特別的是,牛還和人住在同一屋簷下,有著專屬於牛的房間,飼養牛的以黃牛為主。放牛吃草,還真有點學問,牛可不是乖乖地聽我們的指令,在體驗的同時還真懷疑是人牽牛還是被牛牽著走!?
坐牛車親近潮間帶
濁水溪口北岸的大城鄉和芳苑鄉是彰化縣保有最原始風貌的海岸,也是台灣僅存最大一片的河口泥灘地和潮間帶,在此地漲退潮的現象稱作「流水」,在岸邊聽不到浪拍打在岸邊的聲音,漲潮時,水是慢慢地流進來,退潮時露出的潮間帶距堤岸有5公里以上之遠的距離。換上膠鞋,坐著牛車,我們前往潮間帶尋寶去,一個牛軛加上一台二輪的拉車,一頭牛就可以拉動七個大人的重量。下坡時,歪著頭,用身體的力量抵抗著下衝力避免牛車失速。黃牛載著我們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潮間帶。
進到潮間帶後,大片的蚵田映入眼簾。彰化到嘉義沿岸,是台灣牡蠣主要的養殖區,而芳苑地區主要是用「平掛式」的養蚵法,看到一支支竹子直立插在其中,上面掛著一串串的蚵殼,帳潮時,蚵殼會被海水淹沒,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是蚵仔主要的食物來源。跟東石的蚵仔比起來,芳苑的蚵仔吃起來較Q較有彈性。
蟹類、貝類等是潮間帶重要的生物,在這裡常見的螃蟹有擬相手蟹、雙扇股窗蟹、和尚蟹等,一顆顆小沙球就是螃蟹的傑作,在洞口旁耐心等待,就有機會看到螃蟹的蹤影。
和尚蟹則喜歡群體活動,有著圓球狀的甲殼,呈藍紫色如和尚頭,陽光下,成群結隊行走於沙泥灘上覓食,有如軍隊行軍一般,仔細看,和尚蟹不是橫向走而是直行前進喔。
水耕蔬菜
不同於傳統的種植,水耕法用溫室設施採動態浮根式水耕栽培,時間、溫度控制自動化設施,育苗自動化。主要摘培之水耕蔬菜為奶油萵苣,京水菜、香瓜、南瓜、芹菜等。古早花生製油
芳苑鄉因位於海濱,屬沙質土壤,多種植耐旱之花生,因而發展出榨油產業。曬花生及剝殼,再用機器壓榨出來香醇的花生油,香味撲鼻。麻荖外層沾上現煮的麥芽後,放入磨成粉的芝麻中,就完成了芝麻麻荖,也可以選擇裹上花生粒,現做的麻荖還有著麥芽的餘溫,吃一口,芝麻香(或花生香)散發其中,外層香甜內酥脆,好吃阿。
大城西港鷺鷥林
黃昏時分來到芳苑西南側的大城鷺鷥林,我們被一群又一群盤旋鳥兒吸引,仔細看林梢上一個個白點都是小白鷺在此築巢,巢中還有著嗷嗷待哺的幼鳥,另外還有發現埃及聖鹮的蹤影,瞧大家都看得入迷。這片鷺鷥林,大概有上萬隻的白鷺鷥、夜鷺等棲息,這樣的高密度,可說是國際級的生態景觀了。近鷺鷥林旁的橋上看到地上有著一隻隻死掉的魚,原來因為地層下陷的關係,橋與漲潮時的水面差距不遠,一些魚、蝦、蟹等一不小心就躍至橋面。而地層下陷已是台灣西部沿海嚴重的問題,在芳苑大城比比是地層下陷的證據,漲潮時,整個橋墩已經完全被淹沒,橋面就像是飄在水面上一般,另一側的堤防也是一層又一層的加高,加高的堤坊大概已經有一個人高了。
進入後國光石化時代,歡迎您到芳苑!!
這裡曾經是國光石化的預定地,國光石化案在此撤出之後,對當地居民來說,又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我們看到了許多為這片土地努力的人們,二日的芳苑行,特別感謝番挖61號魏清水的導覽,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蔡嘉陽理事長精彩的演講。我們希望保有這片土地原有的美麗,希望來到此地旅遊的民眾獲得不同一般旅遊的感受,透過體驗、和當地居民的直接對話,以輕鬆慢步調的方式認識這個地方。如果您也想體驗不一樣的旅遊方式,不如到芳苑走一遭。
(圖/文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丁昶宇)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