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09 全球黑面琵鷺同步普查結果 總數達 2041隻

2009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於1月9-12日同步展開,計有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越南、日本、韓國、菲律賓及泰國等國,約計有超過100位以上的調查員參與調查。今年總數達2,041隻,較2008年的2,065隻減少了24隻,降幅為1%。


來台灣渡冬的黑面琵鷺仍高居全球之冠為1,104隻,比2008年的1,030隻多了26隻,佔全球總數的54%。其次是香港與深圳地區的335隻,比2008年同時少了34隻。降幅最大的是中國大陸與海南地區,從2008年的313隻,降到2009年的247隻,降幅高達20%。黑面琵鷺在越南渡冬的數字從2008年的49隻,2009年增加到63隻,增加了14隻,增幅最高,達29%。


全球黑面琵鷺自2008年普查結果突破2,065隻,首次超過二千隻,比2007年的1,695多了370隻,增幅達22%;相對於1980年代的294隻增加7倍,而過去5年已經從1千隻增加至2008年的2千多隻,增幅實在令人雀躍。今年(2009)全球的數量顯示1%的微幅下降,這是自1998年冬天以來黑面琵鷺全球族群數量第一次的下降。香港觀鳥會負責統籌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的余日東先生指出:「單從數字上來說,今年雖然比去年的數字只是少了1%,實際數目只有24隻,趨勢上仍算健康,但由於整體數字仍然偏低,因此牠們仍然屬於瀕危一族,加上大部份數目都集中在幾個點,例如台灣其中兩個點已經佔了整體的46% (台南縣七股及台南市四草共有955隻)、后海灣(香港及深圳)一點也佔了16% (335隻),這兩個點加起來已經佔整體數目的62%,任何一點出現事故或生境受破壞,都可對琵鷺的數量有嚴重打擊,幸好目前各地對黑面琵鷺的保育越來越重視,這是我們對黑面琵鷺的前景仍然有一定信心的重要根據。而今年整體數字的輕微下降,原因不明,仍然值得持續關注。」


台灣的黑面琵鷺也是在2008年首次突破一千隻。中華鳥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地區黑面琵鷺普查負責人的郭東輝先生表示「黑面琵鷺的全球總數於2003年突破1000隻(2002年969隻),經過5年之後數字加倍成長,突破2000隻。台灣的黑面琵鷺渡冬數字也在2008年的全球普查中首次突破1000隻,達到1,030隻的高峰,佔全球總數的50%。今年高達1,104隻,佔全球總數的54%。台灣依然是黑面琵鷺全球最重要的渡冬區。」今年的微幅成長,可以再次向全世界說明台灣在黑面琵鷺保育上的用心,及令人放心的成果。這次調查要感謝全台灣各地鳥會的共同努力,尤其要感謝台南市野鳥學會、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台南縣政府黑面琵鷺巡守隊的長期持續地全力投入。


黑面琵鷺如今已是受到全球矚目,為世人所熟悉的明星物種,但是依然名列全球瀕危鳥類名單之列,仍然是全球應為保育的鳥種,同時保護其渡冬地及繁殖地是全世界共同的重要議題。



附錄一:同步調查結果 - 香港觀鳥會提供資料


































































地區



2009年



2008年



趨勢



韓國(南韓)



25



28



微幅降低



日本



215



224



微幅降低



中國大陸與海南



247



313



降低20%



台灣



1104



1030



增加 7%



香港與深圳



335



369



降低 9%



澳門



52



50



微幅增加



越南



63



49



增加 29%



泰國



無發現紀錄



2



--



合計



2041



2065



降低 1%



附錄二:黑面琵鷺小檔案


黑面琵鷺,屬於鸛形目、(睘鳥)科。本科的鳥類,如(睘鳥)和琵鷺,在全世界僅有二十八種,其中同為琵鷺屬的種類僅有六種,當中非洲琵鷺分佈於非洲,漂亮的粉紅琵鷺生活於南北美洲等地,而黃嘴琵鷺及澳洲琵鷺則可於澳洲找到。出現於亞洲地區的就有白琵鷺與黑面琵鷺,黑面琵鷺則是六種之中,唯一被國際鳥盟列入全球受脅的鳥類。


黑面琵鷺的英文名稱為Black-faced Spoonbill,意即具有黑色臉龐和湯匙狀的嘴巴,這個黑長的扁平「湯匙嘴」和中國古時的樂器琵琶有點相似,因此中文以琵鷺稱之最為貼切不過。除了黑色的嘴、臉和一對修長的腿外,牠全身就是如雪般白的羽衣,覓食、行走、展翅及飛行等姿態亦相當優美。



 


























體型


 



黑面琵鷺較常見的小白鷺為大,體長約75-80cm,雄性一般較雌性略大,但在野外較難識別。



臉部


 



臉部周圍的皮膚呈黑色,部分成年的個體在眼前會有不規則的黃斑,一年四季皆可見。



嘴喙及嘴長


 



幼鳥嘴喙呈粉紅褐色,表面平滑。隨年紀長大,顏色會轉為黑色,上嘴喙長出粗橫斑。雄性(19-21cm)的嘴亦較雌性(16-18cm)為長。



初級飛羽


 



幼鳥及亞成鳥初級飛羽末端為黑色,此黑色部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卻,換成全白的飛羽可能需時四至五年或以上。



飾羽


 



每年的冬末,黑面琵鷺開始換上繁殖羽,成鳥的胸、頸及頭枕會長出金黃的飾羽。



遷徙路線


黑面琵鷺是一種候鳥,每年初春三月,牠們會陸續分批離開渡冬地區,返回北方繁殖地,準備完成「人生」的大事;直到十月,牠們又會返回渡冬地區。如此週而復始、年復一年,但我們卻對牠們的長途遷徙過程、途經的地方、南遷北返的路線等都未清楚了解。


為了找出牠們的真正遷徙途徑,台灣及香港的學者聯同日本的研究員,於一九九七年冬季,首次於台灣和香港為黑面琵鷺戴上衛星追蹤器,成功以衛星收發方式追蹤黑面琵鷺。研究員發現牠們從台灣曾文溪口遷徙至中國大陸浙江省熬江口,可是只追蹤至一九九八年五月中到了象山港一帶,便再收不到訊號了。


研究員再度於一九九八年冬在台灣曾文溪口和香港米埔進行衛星及區域性無線電追蹤,台灣四隻,香港六隻。在台灣出發的黑面琵鷺於三月離開越冬地,經過台灣北部,再來到福建北面。此後,牠們與來自香港,同樣來到福建的同伴都向北飛,經過大陸福建、浙江、江蘇沿海,終於四至六月抵達朝鮮半島西面非軍事區的小島上。這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追蹤到黑面琵鷺的遷移路線,跨出揭開黑面琵鷺神秘面紗重要的一小步。


成年的黑面琵鷺會較幼鳥更早由越冬地返到北方的繁殖地。牠們的巢會建築在離岸的小島上,利用枯樹枝及樹葉把巢建在懸崖的高處。在韓國的繁殖點,牠們會和其他的水鳥共用小島,如蒼鷺、鸕鷀和黑尾鷗等;在遼寧省外海的小島,則有黃嘴白鷺和小白鷺等。


回到繁殖地的黑面琵鷺,大約在5月後即進入繁殖期,約在6月初完成求偶、交配、產卵的工作。孵化期約需30天,幼鳥出生後在35天後可離巢,但仍和親鳥留在繁殖區,再過約30天左右才離開親鳥,獨立活動。


在台灣的黑面琵鷺,大多數集中於台南的七股及四草二處保護區,高雄竹滬、嘉義八掌溪口及鰲鼓、宜蘭塭底、澎湖菜園及金門烈嶼陵水湖等處亦零星可見。


附錄三:相片資料
請注意:
1. 圖片知識產權屬攝影者所有,提供的圖片只能用於本次報導;
2. 請勿把圖片儲存或轉載於任何地方,包括 貴機構的圖片庫;
3. 圖片用完後請立即刪除這些圖片檔案;
4.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中華鳥會聯絡,電話: 02-86631252































編號



 


簡介 / 檔案名


 



攝影者



1



台南七股黑面琵鷺-單隻



郭東輝



2



覓食的黑面琵鷺



郭東輝



3



黑面琵鷺繁殖羽



郭東輝



4



寒風中的黑面琵鷺



郭東輝



新聞發布單位: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02-86631252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