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道路
感受‧因海拔變化而展現的山岳群峰與環境生態
體驗‧賽德克族的部落文化與傳統領域
【活動日期】105年8月13~15日(週六~一)
【承辦單位】原森旅行社
【集合時間地點】上午08:00-08:20臺中烏日高鐵站二樓1B出口處
【行程內容】
Day 1
臺中烏日高鐵站-迎賓-原鄉驛站(眉溪傳統屋)-人止關-霧社公學校-莫那魯道抗日紀念公園-春陽部落廚房風味餐-春陽張媽媽工作室(賽德克族傳統編織與口
簧琴文化)-春陽史努櫻步道-雲龍橋(斯庫鐵線橋)-都達國小傳統舞蹈表演-都達部落廚房傳統餐-晚餐-精英廬山教會(住宿)
Day 2
早餐-屯原登山口-能高越嶺道步道-2K富士見駐在所-4.2K木炭窯-4.5K雲海保線所(午餐)-松原駐在所-抵達 13.1K天池山莊-觀賞天池山莊雲海美景-晚餐 (宿天池山莊)
※備註:天池山莊位於海拔2,860m處,無盥洗設備,僅可以冷水簡易擦拭
Day 3 ※備註:天池山莊位於海拔2,860m處,無盥洗設備,僅可以冷水簡易擦拭
觀日出-15.1K光被八表-返回13.1K天池山莊(早餐)-4.5K雲海保線所(午餐)-屯原登山口-搭車前往馬赫坡部落-體驗溫泉文化-精英部落廚房創意餐(晚餐)-前往台中烏日高鐵站(約20:00抵達)
【報名方式】
下載「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生態旅遊─報名表」,
請於105年7月29日(五)前填妥報名表,填寫後傳真至02-25151907 或 E-mail:eco.tourism@msa.hinet.net,報名審查後將以E-mail方式發送錄取通知,請收到通知後繳交活動費用,以完成報名程序。
【活動名額】12人
【活動費用】每人$8,500元 (臺中出發)
(費用包含:9人座接駁車資.三個部落傳統風味餐及登山餐食準備.部落及步道段導覽解說.領隊.賽德克族傳統文化參訪.部落廚房體驗費.部落及天池山莊住宿費.登山綜合險.責任險等)
【繳款方式】
銀行轉帳:銀行:台新銀行忠孝分行 (銀行代碼:812)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帳號:063-01-001081-4-00
郵政劃撥:劃撥帳號:19590911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繳費完成後請將證明單據傳真至02-25151907,或來電告知ATM轉帳時間及帳號後五碼。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帳號:063-01-001081-4-00
郵政劃撥:劃撥帳號:19590911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繳費完成後請將證明單據傳真至02-25151907,或來電告知ATM轉帳時間及帳號後五碼。
【報名繳費後取消之規定】
1.距出發日前第31天以前取消扣活動費用10%;
出發日前第21日~第30日以內扣20%;
出發日前第2日~第20日以內扣30%;
出發前一日扣50%;出發當日未到則扣全額100%。
2.其他事項按照「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書」規範執行。
出發日前第21日~第30日以內扣20%;
出發日前第2日~第20日以內扣30%;
出發前一日扣50%;出發當日未到則扣全額100%。
2.其他事項按照「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書」規範執行。
【行程特色】
一、瞭解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的部落人文歷史與特色,品嚐在地傳統美食。
臺灣的原住民族係指17世紀漢人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的族群,為南島語族的分支;2008年4月23日,賽德克族由「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分類系統中劃分出來,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列為臺灣原住民第14族。
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強烈族群特質的就是「紋面文化」;紋面是賽德克族人成年與族群的標記,男者表示已具捍衛社稷的能力,女者則具有持家及維護家庭 生活的織布技能。Gaya(Waya)是賽德克族人信從的生活律法與社會規範,並因此發展出特有的文化特色,如狩獵、編織、音樂、語言、歌謠與舞蹈等。據 2015年底統計,現今臺灣賽德克族人口約為9,500人左右,佔原住民人口比例的1.67%,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東部及宜蘭山區,包括祖居地南投縣的 仁愛鄉,移居地花蓮縣的秀林鄉、卓溪鄉、萬榮鄉,以及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等。
本遊程第一天以能高越嶺道沿線之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精英村及都達村為其部落體驗遊程。春陽村轄內有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l)及德魯灣部落(Turuwan),主要以賽德克族編織、口簧琴等傳統技藝,以及花崗富士山、史努櫻步道等部落特色為主;精英村西隔濁水溪與 春陽村相接,東依中央山脈,其轄內包含波瓦倫部落(Alang Buwarung)、馬赫坡部落(Mahebo)等兩個部落,其中馬赫坡部落自日據時期因溫泉而出名,隨後因先總統 蔣公來訪,感念其景色貌似大陸廬山,而改名為「廬山溫泉」,波瓦倫部落則以指認廬山六寶、遙望能高主峰與卡賀爾等山峰之母安山步道為其特色之一;都達村即 為賽德克族Toda(都達)群的原居地,則含括都達部落(Toda)與鹿谷達雅部落(Ruku Daya)兩個部落,主要以體驗賽德克族傳統舞蹈、祭典與飲食文化等特色。賽德克族有著錯綜複雜的分合歷史過程,因此之故,自清領後期「番地」劃入行政管 轄,致日據時期積極貫徹統治下,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堆疊出能高越嶺道的歷史文史厚度。
二、參訪臺灣中部著名越嶺道之一_能高越嶺道之屯原至天池段風光,感受日治時期兩大理蕃戰役的歷史風華。
能高山在日據時期即以「臺灣三高」的美譽,與玉山(新高山)及雪山(次高山)齊名﹔而其旁高聳險峻的能高南峰,亦被登山界選為臺灣的「十峻」之一。除了能高安東軍沿線的著名山岳、連綿如茵的高山箭竹草原、與碧玉翡翠般的湖泊群外,能高地區還有一條膾炙人口的越嶺古道,那就是「能高越嶺道」。日據時期即列入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預定地」的能高越嶺道,蘊含近百年來的歷史人文史蹟,沿線豐沛的自然景觀與動植物生態,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能高越嶺道橫跨能高與奇萊山系間的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原是賽德克族原住民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日據初期,日人為開發獲取內地資源、並進一步確保對山區的 控制,遂於1907年(明治40年)由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五年計畫理蕃事業」,展開設置圍堵原住民的隘勇線系統。「太魯閣征伐戰」事件後,為考量「利於蕃地開發與蕃人撫綏」,日人便開始研議開鑿能高越嶺警備道路。1915年(大正6年),花蓮港廳與臺中州廳分別修築花蓮初音至中央山脈主脊的東段路線與南投霧社至中央山脈的西段道路,全長合計81.2公里(東段48.6公里、西段32.6公里)。此段越嶺道於隔年(1916)完工,並於道路沿線 設置16個駐在所,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亦即能高越嶺線的舊道。
能高越嶺線舊道一直沿用到1925年(大正14年),因鑒於東段道路所經的山區海拔太高(最高點的聯帶山鞍部海拔為3,307m),冬季經常積雪、難以通行,於是當時的花蓮港廳遂重新修建越嶺道東段部份路線。新的東段越嶺道,
廢除聯帶山至奇萊溪畔的路段,改往南面山坡下修約四、五百公尺的海拔高度,形成後來穿越能高主、北峰間鞍部(2,802m)的路線(完成後總里程數亦縮短 為76.8公里)。新線完成後,隨之將曲水、萬兩林、天長山、奇萊溪、朝日、森中、聯帶山等警官駐在所廢除,並新設東能高(檜林)、奇萊、坂邊(磐石)、 桐里等駐在所,即是現今大家所熟悉的能高越嶺道。
1930年(昭和5年),臺灣爆發了著名的霧社事件,當時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Mona Rudao)率領霧社地區的德固達雅原住民,趁日人在霧社公學校舉辦聯合運動會時,一舉殲滅參與官員、警察,並燒毀能高越嶺道西段的駐在所(荷戈、櫻、屯原、尾上、能高等駐在所均被焚毀),切斷其所有聯絡系統;然原住民終不敵日人槍砲及空中優勢軍力,最後退至馬海僕溪中游的岩窟區集體自盡,結束一場悲壯的抗日事件。
1950年時期後,能高越嶺道進入所謂的保線路時期,延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1944-1945年期間東電西輸的努力,在當時臺電總工程師孫運璿的指揮監督下,進行鐵塔組立、越嶺人行步道拓建、及電話線路架設等三大工程。東西向輸電聯絡線路於1953年9月竣工,共計完成兩大輸電回路、300多座電力塔、 60公里的獨立電話線及93公里的保線巡視路,使全臺東西電力系統得以相連,對臺灣西部工業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提昇有極大貢獻。為紀念這項工程創舉,臺電公司特別在能高鞍部設置紀念碑,碑上並有當時總統蔣介石「光被八表、利溥民生」的題字。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是一條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道路,行走其間除可欣賞名山百岳、山巒谷壑、高山草甸、雲海嵐靄、鐵杉巨檜、時季花海、清溪高瀑、雲 瀑之勝與豐富的野生動物等自然景觀之美外,日據時期的警備道路、昔日的駐在所(尾上、能高、東能高)、當年的木炭窯,以及慶祝臺灣東西向輸電線路完工的光 被八表紀念碑等,均提供了登臨者憑古弔今的最佳歷史見證。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