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生態旅遊講座】2016.04.13 為什麼要到恆春半島旅行?


旅行的人文,人文的旅行
――為什麼要在恆春半島推動人文旅行?
文 / 劉還月

文化也就是生活,風俗往往因祭儀而生,在恆春半島生活過的諸多民族,雖然由於種種因素而被同化或他遷,但每一個民族的文化與風俗,或多或少都會留在這塊土地上,像是每年元宵節,半島上有許多部落都會舉行的「跳戲」,以及不少民宅中都見得到的老祖,為平埔族人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與信仰,除此外,恆春人特有的煮檳榔乾,以及在海邊撿拾貝殼用來燒灰,都是早期的排灣族人留下來的習俗。

文化與風俗更是形塑人文關懷最重要的推手,半島上綿密的人情味與特殊的禮儀,都來自於不斷衍替的許多族群,經過時間的洗鍊與土地的涵養之後,早已成為這塊土地最珍貴的人文資產了。

每個地方都有豐富的地理景觀與自然環境,而這些都是在地產業與風土最重要的形塑者。
不同的地理環境,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氣候,而這些都是影響地方產業重要的因素,早在原住民的時代,他們便懂得取珊瑚礁岩上的鹽鹵,做為食用鹽,這種天然海鹽的生產方式,不僅讓後來的漢人學習模仿,在海邊建立了鹽鹵池以生產鹽,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人煮海鹽以營生。

名聞全台的洋蔥,更是因氣候而來的地方產業,這種地下鱗莖的菜蔬,乃是由鱗片狀的肥厚葉鞘短縮於地下而成,愈是氣候變化劇烈的地方,愈適合它的生長,恆春半島不只每年都要遭受落山風的侵襲,更因珊瑚礁風化層所形成的土地,形塑出了洋葱最佳的生長環境。

然而,近二、三十年來,恆春半島早已成為最受國人歡迎的旅遊地點,只可惜大多數觀光客所選擇的景點相當近似,不是海邊戲水就是海上遊憩,此外就是國家公園規劃的自然景觀區以及地方政府規劃的歷史記念碑,卻因為缺乏導引或說明不清,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些歷史印記。

就以熱門觀光景點海生館為例,這個館可說是國內最受歡迎的海洋生態館,但館前停車場旁的日軍駐地紀念碑卻少有人知道,而這方小小的碑記,卻是牡丹社事件重要的一環,近可連結登陸地的射寮溪口與日軍駐紮的龜山,遠可和石門古戰場以及牡丹的舊社相呼應,如此不僅讓遊客們有機會多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更可以開發出人文、風土或族群的遊程,豐富半島上的旅遊資源!

人文歷史豐美的恆春半島,怎麼能夠在人文旅行的大版圖中缺席呢?

《延伸閱讀》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 學習風土兼關懷土地
《寫在珊瑚礁岩的歷史》
《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


【主講】 劉還月老師
【時間】 105年4月13日(三) 晚上19:00-21:00
【地點】 臺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6樓 義美大樓六樓教室 (捷運東門站出口3)
【費用】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會員免費,非會員每人$200(現場繳交)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