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人照倫理天照甲子~好文分享

本文作者陳秀卿小姐(現任中國廣播公司花蓮台兼任台東台台長),是本會會員及第三期種子教師,也是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的推動者,從母親的身教與自身經歷彰顯土地倫理之價值,邀請您一同欣賞:


048.jpg 


人照倫理天照甲子/2009第四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優勝


文/陳秀卿


節氣大暑,熱氣逼人,強烈的陽光蒸騰樟樹油脂,散發出令人感到舒心的香氣,不禁想起母親的環境態度及對我的影響。


母親一直都是溫柔賢淑、孝順有禮,很少見她發脾氣。但有一次,母親卻用強烈的語氣與伯母爭論。最後看到母親含著眼淚語帶哽咽地說:「二嫂啊,人哪是無倫理,天就無照甲子,妳甘嘸擱想看麥?」


原來母親為後山的樟樹林請命,請求伯母不要砍伐樹木。


這片森林位於東部海岸山脈西側的山坡,那是我童年的遊樂場。小時候看這些樹木高聳入雲霄,壯碩得令人敬畏不已。


《月桃/賴鵬智攝》
月桃花-賴鵬智.jpg 我們總是用月桃葉包著飯,用檳榔葉鞘盛菜,到樟樹林裡野餐捉迷藏。樟樹林北側是一大片野牡丹,粉紫花朵點綴我的童年色彩更加繽紛;樹林南側地勢較低,長滿了輪傘草和野薑花,那是我童年的零嘴。


家中飲用水,源頭不知在何處,只知道它是樟樹林下的伏流水,通過野薑花林滲出地面。母親用桂竹將水接引到家中,清涼甘甜。總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天生好水,那股滋味至今仍難以忘懷。


那一年夏天,伯母計畫遷居都市,為了籌錢決定賣掉後山的樟樹林。母親驟聞,心急如焚,她堅持樟樹不能砍,否則,不只咱們家水源被切段,甚至於將影響下游幾戶人家的生活。母親請伯母刀下留樹,伯母則要求母親把樟樹買下來。


但民國六十年代,當時台灣農村普遍家境都不好,哪有餘錢買下諾大的樟樹林?


那一年秋天,來了一群伐木工人,住在伯母留下的空屋。農曆春節前,那一大片樟樹林全數砍除,連九芎、楠木和幾株殼斗科植物也無一倖免。後山童山濯濯,在蕭瑟的寒冬中更顯淒涼,母親還為此幾度落淚,但春節祭拜祖先時,母親還向祖先為伯母說項,請祖先原諒伯母砍樹是迫不得已。


森林被砍伐的第二年,野牡丹開得稀稀落落,野薑花也不再芬芳,似乎在悼念已逝的樟樹朋友,氣氛很詭異。最嚴重的是,第二年夏天,那股溪水不再出現,母親急得到處找水源。無奈,村內唯一的一條明溪屬於荒溪型,平時沒水,暴雨時滾滾洪流,根本無法取代那條伏流水,要接引他處的山泉水,卻是鞭長莫及。


第三年夏天,我們終於被迫搬家,搬到有自來水的城市。自來水雖然方便,但味道終究不如那夾著樟香、野薑花味道的清溪。


母親對大自然的敏銳與悲憫似乎是與生俱來。


除了山坡地外,屋前則是一大片水稻田。水稻裁培過程中,母親堅持不用殺草劑,她認為,草的養份對水稻是有幫助的。水稻孕穗前,常見她拿著耙梳在田間來回梳耙,驅趕蟲隻。水稻收割時,母親為工人張羅割稻仔飯、割稻仔茶,總不忘囑咐工人,田間四個角落要留下,不要全部割完。母親說:「咱呷天借地種做,有收成就要還一部份給老天,天地才會公平。」因此,印象中,家裡的水稻栽培,無論是否豐收都要謹守「留田角」的土地倫理。我銘記在心。


近幾年,花蓮縣政府推動無毒農業,我有幸成為無毒農業小組成員,協助推廣不施用農藥、不使用化學肥料友善土地的農法。在輔導過程中,母親的環境觀帶領我走向正確的方向。


根據統計,台灣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為每公頃11公斤,比美國高出五.五倍。農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衝擊。輔導過程中發現,有農民因為施用農藥中毒而進出醫院多達七次,加入無毒農業生產行列後,身體才轉好;也有農民懷念早期農村稻埕上蜻蜓飛舞、田間小徑火金姑來照路的景致而響應無毒農業。


PICT0022.JPG PICT0025.JPG
《本會95年度舉辦花蓮無毒農業遊程照片》


花蓮南區有機米生產區樹蔭蝶幼蟲危害,農民束手無策,本來期待白鷺鷥幫忙除蟲,沒想到,牠們更喜歡蝌蚪。後來發現,原來泥壺蜂才是牠的剋星。由此我們更確定,環境維護好,生態達到平衡,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除蟲家。


每位加入無毒農業的農民原因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五年來,每位生產戶都身體變健康、脾氣變好,常帶歡喜心,重新感受田間追逐小昆蟲小動物的樂趣。我也因此滿心喜悅,超時工作也值得。


無毒農業推動以來,田間生態復甦,花蓮農村不再是「寂靜的春天」,蛙嗚鳥叫,不絕於耳。環頸雉經常從草叢竄出,令遊客驚喜;台灣藍鵲拖著長尾巴穿出樹林;在台灣已少見的朱鸝也經常在淺山樹林出現。花蓮農村,成為許多賞鳥者駐足的場所,也有國外生態旅遊者到花蓮追逐環頸雉等台灣特有種鳥類,農民也在遊客刺激下學習辯識鳥類,成為最佳解說員,在自己的田間自歌自舞自開懷,創造幸福快樂的天堂。


我的村莊當年因為森林砍伐而缺乏水資源,我們搬遷後不久,村莊親友受拖累陸續外移。搬去都市的伯母也無心經營那片樟樹被砍伐後的伐跡地,後來母親四處借貸便宜買下那片貧瘠的山坡地,沒有種植任何作物,任其自然演替。母親說,我們欠村人一個公道,這塊地就交給土地公處理。


廿多年來,這片伐跡地已長出構樹等多樣性的先驅植物,雖然不如當年老樟樹林壯觀雄偉,但也蒼翠有勁。最令人驚喜的是,那條清溪再度出現。


今年節氣大暑,帶母親回鄉,特別捧著那條清涼溪水拍打在母親的臉上,高齡八十多歲的母親泛著淚光,漾開嘴角揚笑,每一條皺紋都像是在跳舞。


母親長嘆一口長氣,滿足地說:「古早人說得真對,人就要照倫理,天才會照甲子。」我想,這個土地倫理的觀念應該也早已深植在我心底。


 


【本文作者同意轉載於本會網站】


1 則留言 :

lds104inn 提到...

秀卿
真的過去鄉下的點點真的好感人喔
阿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