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正式成立, 結合 65 個在地社區,引領民眾閱讀臺灣之美

2024 Dec 13

2024 年 12 月 12 日(星期四),「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於臺北 NGO 會館宣布正式成立,聯盟現階段成員包含全臺 65 個在地社區部落(44 個生態旅遊組織),以及 10 個專業培力輔導團隊,以「提升專業知能」、「維護品牌價值」、「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國內外交流」為聯盟宗旨,期推動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成為國際深入臺灣里山里海的橋樑,引領民眾閱讀臺灣深度之美。

成立大會現場與會來賓包含立法委員張雅琳、徐富癸及監察委員田秋堇、施錦芳親臨現場,立法委員吳思瑤、林岱樺、陳冠廷、盧縣一等派員代表,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暨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台江、海洋、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暨各分署(新竹分署、臺中分署、南投分署、嘉義分署、屏東分署、臺東分署、花蓮分署、宜蘭分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交通部觀光署暨各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北海岸及觀音山、參山、雲嘉南濱海、大鵬灣)、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各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等政府機關單位,以及生態旅遊相關學者專家、NGO 組織團體、旅行社、企業組織等合計近 180 人共同參與。 

立法委員張雅琳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根本,國際間有許多國家運用地區特色發展,建立民眾對於故鄉的連結,也能藉此向遊客宣傳鄉村旅遊。透過生態旅遊能更加深入認識地方特色,期待本次聯盟成立,讓臺灣各地方生態旅遊夥伴共學、共好,共同迎向更好的局面,一起帶領臺灣走向世界。

立法委員徐富癸表示,生態旅遊與社區營造在台灣推動了 20 多年的時間,今天可以組成聯盟結合產官學界,一起互動與合作,非常期待後續可以讓地方創生政策繼續支持臺灣底層推動生態旅遊的社區組織,讓臺灣越來越美,臺灣生命力更強大。 

監察委員田秋堇表示,臺灣是一艘生態方舟,具備推動生態外交的潛力,保育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創造美好的生態旅遊經驗。今天聯盟成立見證了臺灣社區民間力量的團結,期待未來在此臺灣生態旅遊的基礎下,共同守護臺灣美好的社區與生態環境。

監察委員施錦芳表示,屏東縣社頂部落是民國 95 年在墾丁國家公園服務時用社區營造精神推動生態旅遊,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旅遊示範社區的重要案例。期許政府不要用績效來看生態旅遊,而要採目標管理;也希望社區對於生態旅遊服務品質應更為要求,不要因政府支持就自得意滿。生態經濟學、生態旅遊是最好的詮釋,未來應與 ESG及低碳永續趨勢結合,一起攜手往前行,將生態旅遊推銷至企業與國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陳貞蓉代理署長表示,生態旅遊需要陪伴,二十多年前屏東社頂部落的成功,帶動了其他社區發展以及對環境的關懷,國家公園是以保育為核心,所以一定要發展生態旅遊,讓更多遊客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能夠心生喜歡自己的地方,就會保育它。今天參與聯盟成立,就是國家公園署從昔日國家公園社區的小聯盟提升到大聯盟,希望後續聯盟夥伴能呼朋引伴,推動低碳旅遊朝 2050 淨零碳排邁進,為臺灣創造更多寶貴的價值。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澔貞副署長指出,維護森林環境,發揮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創造山村綠色經濟為林業保育署的重要政策方向。長期以來,林業保育署與旅宿、交通業者、NGO 團體等簽署策略聯盟契約,共同推動生態旅遊產品與活動,建立生態旅遊策略聯盟,並透過各輔導團隊的協助,幫助山村部落發展解說導覽與規劃體驗活動,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奠定基礎。非常期待透過今天成立的「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將生態旅遊產業在臺灣更發揚光大,為旅遊產業與山村創造綠色工作機會,提振經濟,並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認同,進而響應與支持自然保育及永續發展。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宋麗茹技監表示,我們的生存環境與大自然密不可分,尤其原住民和自然生態彼此的互動關係更加重要,部落族人是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在部落可以推展歲時祭儀、文化慶典、部落生態導覽等旅遊活動。此外,部落社區長期以來也推動農業和文創轉型,但過程中卻往往面臨部落手工商品價格高、農特產品種類繁多但品質不穩定、旅遊人數不多無法永續經營等諸多困境。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本次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結合,期待能夠整合全臺各方資源、各地區特色,並透過跨部會合作,讓臺灣生態旅遊內涵更加豐富,讓生態旅遊成為未來發展亮點。

交通部觀光署方正光主任秘書表示,在臺灣生態旅遊與社區營造都推動超過 20 年,今天透過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力的協助下,將二者整合起來,透過社區的參與加值,一起結合政府的力量,今年臺灣入選國際百大旅遊目的地就有 9 個單位,另臺灣也入選英國雜誌票選全世界最嚮往的島嶼,希望後續大家一起努力讓世界看到臺灣生態旅遊的魅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張金龍校長表示,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團隊投入社區近 20 年,過程中促成產、官、學、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攜手合作,一起從無到有建立臺灣生態旅遊本土操作模式,因為生態旅遊的推動,讓國家公園、國有森林周邊社區,找到社區參與保育與促進地方經濟的共生發展,直到今天研究團隊仍持續輔導陪伴高屏地區超過 20 個以上的社區。以永續為核心、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帶給偏鄉地區很大的改變,透過生態旅遊來保全與活用里山資本,在產官學與社區通力合作下,逐步培力與建構社區經營組織,開創地方經濟。生態旅遊不只為地方開創永續發展的方式,同時也提供學生很好的學習機會,幫助學生學到豐富的在地知識與可貴的地方經驗,甚至畢業後發揮所長,在社區創業、扎根,符應現代社會強調的永續、地方創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等趨勢。 

聯盟共同發起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郭育任理事長表示,臺灣的生態旅遊可說是匯聚里山里海精華而成的差異化旅遊產品,對國內外遊客皆具有高度吸引力,但一直以來生態旅遊地仍以社區為範疇各自經營,尚未整合開創更大的產業格局,就市場角度不利產業長久發展,生態旅遊永續經營不能單打獨鬥,需要與區域連結創造產品與服務的多元與豐富性。臺灣的生態旅遊實務推動,往往面臨勞動力不足、青年人口流失、社區人口老化、社區產業凋零及行銷能量不足、缺乏經驗交流與傳承等困境。為突破上述困境,倡議由各生態旅遊地之輔導團隊及部落社區攜手組成「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並納入推動生態旅遊及地方創生之政府機關為聯盟成員,期以聯盟作為整合平臺,推廣行銷臺灣生態旅遊地社區產品、提供社區培力增能及互相交流之機會,讓民眾可以透過生態旅遊更加認識臺灣每一寸土地,也透過生態旅遊為臺灣各地社區生態與文化保存貢獻己力。

聯盟共同發起人-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表示為達成上述目標,聯盟制定 7 項主要任務作為指導方針,後續將以此七項任務推動臺灣的生態旅遊社區成為里山根經濟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磐石: 

一、臺灣生態旅遊地和地方創生組織之間的交流學習、理念溝通、信念支持、惕勵分享,以共同維繫品牌價值。 
二、臺灣生態旅遊地、地方創生組織及相關輔導團隊之人才、技術、知識等經驗交流與傳承。 
三、對社會大眾的生態旅遊和地方創生教育推廣,以及推廣行銷各生態旅遊地和地方創生組織之遊程、活動、商品或農特產等。 
四、各生態旅遊地和地方創生組織之遊程、活動、商品的互通或串連,以及行銷的合作。 
五、遊說、交涉及相關議題推動,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參與政府相關的法規、政策、制度之制定。 
六、建立區域保育網絡,作為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及保全與活用里山資本的具體示範。 
七、成為國際深入臺灣里山里海的橋樑,以生態旅遊引領國內外民眾,閱讀臺灣深度之美。 

此外,聯盟也共同提出三點對政府的訴求與建議: 

一、修訂發展觀光條例,新增「特定地區小旅行專章」(可參考日本地域限定旅行業辦法),降低區域限定旅行社門檻,以支持區域型遊程串連、觀光活動,鼓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事業。 
二、國家地方創生預算應有一定比例,支持以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發展,包含觀光行銷、產品研發、人才培訓與營運提昇。 
三、聯盟已建立全國第一個生態旅遊平台(網站),經過嚴格的篩選已網羅長期耕耘生態旅遊的社區組織,這些組織已具生態旅遊地基本能力與訓練,且長期投入地方環境巡護監測、社區營造與社區照護等工作,建議政府應支持網站更加健全,成為臺灣對國內外重要的生態旅遊露出窗口,透過聯盟的把關,讓國人可以安心體驗生態旅遊產品。 

「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組成成員 

生態旅遊地社區夥伴: 

  1. 臺北市北投區湖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2. 新北市三芝區安康社區發展協會 
  3. 新北市淡水區樹興社區發展協會 
  4. 桃園市復興區拉拉山生態旅遊協會(中心、卡拉、巴陵部落) 
  5. 宜蘭縣大同鄉英士社區發展協會 
  6. 苗栗縣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協會 
  7. 臺中市大雪山生態旅遊協會(大雪山、中坑坪、福隆社區) 
  8. 南投縣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地利、雙龍、潭南、人和部落) 
  9. 雲林縣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 
  10. 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發展協會 
  11.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 
  12. 嘉義縣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中正、中山、香林、十字村) 
  13. 嘉義縣阿里山脊梁山脈生態旅遊-鄒族八部落(達邦、特富野、來吉、樂野、里佳、山美、茶山、新美部落) 
  14. 嘉義縣番路鄉公興社區發展協會 
  15.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策略聯盟(港口、鰲鼓、四股社區) 
  16. 臺南市蘆竹溝農漁產業文化永續發展協會 
  17. 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 
  18. 高雄市六龜區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19. 高雄市六龜區文武社區發展協會 
  20. 高雄市六龜區荖濃社區發展協會 
  21. 高雄市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 
  22.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 
  23. 屏東縣牡丹鄉四林社區發展協會 
  24.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社區發展協會 
  25.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社區發展協會 
  26.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 
  27.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社區發展協會 
  28. 屏東縣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29. 屏東縣恆春鎮大光社區發展協會 
  30. 屏東縣恆春鎮山海社區發展協會 
  31. 屏東縣恆春鎮水蛙窟社區營造協會 
  32. 屏東縣恆春鎮國境之南生態文化發展協會 
  33. 屏東縣恆春鎮龍水社區發展協會 
  34. 屏東縣落山風風景特定區牡丹社事件導覽解說團隊 
  35. 屏東縣滿州鄉九棚社區發展協會 
  36. 屏東縣滿州鄉永靖社區發展協會 
  37. 屏東縣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 
  38. 屏東縣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協會 
  39. 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40. 屏東縣滿州鄉港仔社區發展協會 
  41. 屏東縣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阿禮、神山、大武部落) 
  42.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43. 臺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 
  44.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發展協會 

培力輔導團隊: 

  1.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 
  3.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總中心/社區林業中心 
  4. 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5. 羽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6.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島風行旅 
  7. 源森生態有限公司 
  8. 樟根文化有限公司 
  9. 壤嚷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10. 野 FUN 生態實業公司 
2025 Oct 1
【內容簡介】 臺灣島嶼陸域面積約為全球的0.024%,而其生物多樣性約為全球物種數之1.5%,而其30%為臺灣特有種。另依臺灣特殊之地質、地貌結構,以及16族原住民亦可證明其文化景觀多樣性就單位面積而言為全球之屬一屬二。此獨特性就世界地理區位而言,實具有大偌的觀光旅遊潛在吸引力價值。 惟上述這些特色之彰顯,過去多停留在旅遊表層之視角上。唐‧柳宗元曰「遊者淺,觀其膚」,清魏源曰「人知遊山樂,不知遊山學,……遊山淺,見山膚澤,遊山深,見山魂魄」。此亦揭示了,今日臺灣的旅遊者要能更深化,觸動不同受眾之心,則有必要再自「景觀生態單元」之特性中,予以整合組構成更多元光譜。在時空歷史、地景變遷與文化歷史演替中,如何與山川河海進行多向度之交織分類,並從中粹取出一種與時俱進之「旅遊資本」。  16世紀前,未開發的整個福爾摩沙可能可以被定位為「世界自然遺產」,而今在發展之進程中,吾人似應再重新對其本質性之自然與人文資源作一全方位之調研、剖析、梳理,並融入當代科技與旅遊社會心理學知識。以俯視、平視與仰視之不同視角,來擘劃這顆尚未琢磨精湛之「旅遊天狼星」。
2025 Sep 20
【內容簡介】 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為提升森林生態旅遊導覽品質並建立全國一致的培訓認證制度,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與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攜手合作,正式啟動「森林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力與認證計畫」。計畫邀集國內動植物生態、地理地質、林業與原民文化、生態旅遊等領域專家學者,精心製作 20 部生態旅遊解說導覽課程影片 ,提供旅遊從業人員及有興趣的民眾 免費線上學習 ,深入認識臺灣森林的多元魅力。
2025 Aug 25
【內容簡介】 文化部自2020年起推動「文化帶路」,以回溯臺灣歷史文化脈絡尋找主題,逐年建立文化遊程,作為推動文化觀光核心內涵,讓文化帶路,邀請民眾走入深度文化之旅,體驗美好臺灣。延續2023年基於糖業與茶業等臺灣文化路徑主題各6條文化遊程;2024年基於熱門影視作品主題之10條文化遊程;2025年正以北回歸線臺灣段為主題,探索臺灣北回歸線文化路徑並規劃遊程,北回歸線穿越全球22個國家,多為沙漠、草原等乾燥環境,唯獨臺灣,受季風帶來豐沛水氣、熱帶暖流創造溫暖濕潤環境及板塊擠壓形成唯一最高海拔山脈「高山島嶼」,讓臺灣擁有熱帶、溫帶、甚至寒帶自然景觀,造就複雜而多樣生態系,也塑造多元人文風貌與性格,這些臺灣獨特故事,深具國際旅遊魅力。
2025 Aug 1
【講師】郭城孟 教授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 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從來沒有去過的土地,首先要了解它的地質史、才能了解目前的地形及地質;接下來是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氣候變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展現的景觀也會有所不同;然後了解它的生態,從演化的角度,生態是有其特殊的組成紋理的。 地景的形成,一定跟它的土地的形成有關,除了地形、地質外,也與氣候有關,不同的氣候地區以及不同形式的演化過程,都會帶來不同的生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人文,不同時期的人文發展,可能會改變也或是創造出更多樣的地景。 臺灣地景的異質性高,全世界很少有像臺灣這樣生態歧異度這麼高的,連帶的臺灣生活地景的異質性也很高,我們要怎樣去讀懂臺灣的生活地景?這次將從陸上及海上閱讀龍洞灣(鼻頭及龍洞),瞭解灣澳漁村生活地景。 
2025 Jul 28
生態旅遊是一種含括自然、文化、知性、感性的觀光旅遊方式,透過生態旅遊除了可以享受大自然野趣與歷史人文知識外,亦可以同時達成繁榮地方經濟、維護旅遊地傳統部落文化、凝聚社區意識,保育自然生態與永續利用觀光資源的多元價值。生態旅遊鼓勵負責任的態度友善環境,本表提供下列指標,請您就相符的指標打「V」,以檢核您的旅遊活動是否符合負責任的生態旅遊精神,並作為改進之參考。 
2025 Jul 27
【主講】Jimmy老師 ( Taiwan Rock Guy) 後山禮人-戶外活動工作室 / 環境教育引導人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2025 Jun 27
【主講】方華德 /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研究助 當夜幕降臨,自然界正上演著一幕幕璀璨的「光之饗宴」!本次講座以「微光輕旅行」為主題,帶您穿越山海,探訪世界各地令人驚艷的微光秘境。從臺灣出發,我們將前往馬祖列島,欣賞夢幻藍眼淚、閃爍如星河的海螢沙灘,以及點亮野地的神秘雌光螢。接著,前進日本伊豆群島中的神祕島嶼八丈島,探索螢光真菌的生態奧秘;在富山灣,將目睹大量螢烏賊的奇幻藍光,這是讓在地人都為之瘋狂的絢爛景象。最後,遠赴南半球的古老大陸澳洲,尋訪幽暗洞穴中藍光蟲的夢幻星幕。透過生動的影像、生態小知識與實務經驗,我們將為您揭開這些微光生命的神秘面紗。 無論您是熱愛自然的旅人,還是對生態感興趣的朋友,這場講座都將讓您對微光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與體驗。誠邀您與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光影!
2025 Jun 20
《銅級認證試辦》試辦時間:114/7/10-7/31
2025 Jun 6
【主講】何麗嫺 / 中鼎集團永續長 無論您是熱愛自然的旅人,還是對生態感興趣的朋友,這場講座都將讓您對微光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與體驗。誠邀您與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光影!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損失,正日益威脅我們的生存與發展。隨著氣候災難的加劇,如野火、降雨不均和水資源短缺,企業的責任已不僅限於減碳。如何在推動企業永續發展的同時,融合自然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本講座將介紹中鼎集團如何在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同時,推動自然正向行動及生物多樣性計畫「鼎力綠水生命力」。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將分享實際案例,從再生水廠建設與生態保育行動,到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的生物多樣性計畫,展示企業如何將永續理念融入核心業務,並實現環境、社會與經濟的長期共贏。
2025 Jun 5
【主講】 黃信川 / 雄獅旅遊集團董事總經理暨永續長 我們從洞悉目標旅客需求及痛點轉而往產品體驗設計出發,攜手地方小農與在地創生業者,推動友善土地的旅遊模式。以鐵道觀光為核心,減少碳排的同時,打造一條條綠色旅遊路線結合不同定位的觀光列車,將每一站的食、宿、遊、購、行串聯起來。 旅人不只是觀光者,更是地方共好的參與者。透過深度旅遊,品嚐當季小農食材、入住永續旅宿、參與社區導覽與手作體驗,支持在地經濟循環,讓旅程成為推動永續生活的實踐。觀光產業正轉變為地球永續的重要推手,一場旅行,也是一場改變的開始。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