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圓滿落幕

2021 Nov 19

為因應新冠疫情對觀光旅遊業之衝擊與陸續解封後爆發性國內旅遊對生態環境承載量衝擊等疑慮,提升臺灣旅遊價值、創造並推廣兼具深度且精緻的自然與人文旅遊體驗,臺灣生態旅遊協會今(19)日起舉辦為期2天的「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生態旅遊趨勢專家學者、政府相關推動主管機關部門與民間團體交流研討、倡議重要旅遊政策,期藉此帶動臺灣後疫情時代旅遊新思維與生態旅遊能量,促進臺灣觀光順利轉型升級為與環境及地方共生發展的永續旅遊。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首先在開幕致詞中提及,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舉世聞名,特殊的地理區位與生態景觀極具獨特性,生態旅遊的推動對國內外遊客而言是認識臺灣生態與深切體驗臺灣文化的最佳方式。這兩年在新冠疫情大量衝擊旅遊市場與逐步解封後報復性出遊的不平衡當中,如何藉由這次的疫情機會提升國旅價值,創造兼具深度與精緻的旅遊體驗,成為新冠疫情影響下旅遊發展的重要議題,也是這次國際研討會的討論重點。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責任感的永續旅遊方式,除了讓參與者享受深度的自然人文知性感性之美,也兼顧保育自然生態跟觀光資源的永續利用,還可以提振地方的經濟、維護當地文化、凝聚社區意識。而這些願景都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如要消滅貧窮、開發永續的消費生產模式等高度一致。因此在考量環境保育、產業發展永續,生態旅遊就是觀光產業裡面的最佳選擇。


交通部部長王國材致詞指出,因應臺灣生態環境多樣性的特質,在「國內旅遊持續加溫,推動生態旅遊正是時候」;並敘及交通部持續推動生態保育與交通基礎建設的平衡,如鐵道局20年前在規劃高鐵路線時就開始參與台南官田的水雉復育,公路總局持續加強石虎保護措施,以及高速公路局建蝶道保護紫斑蝶等,都是在永續發展中關注生態的具體展現。


此次研討會以高空攝影大師陳敏明的《美麗台灣》影片揭開序幕,分別就四項研討主題 「新冠疫情下生態旅遊的契機」、「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及「亮點整備與產業再生」進行兩日研討會議程。


因應疫情因素,國際專家無法來臺,來自日本的亞洲生態旅遊聯盟主席Masaru Takayama、斯里蘭卡旅遊服務業翹楚Srilal Miththapala、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創始理事Tony Charters、菲律賓公園與生態多樣性NGO組織理事Joselito Costas (Boboi)、不丹永續旅遊協會創辦人Karma Tshering博士、擔任由歐盟資助的TOURLINK 專案經理促使泰國旅遊業綠化的英國講者Peter Richards、及印尼生態旅遊協會主席Ary Suhandi特別透過線上講座方式與國內外參與者分享生態旅遊的國際發展趨勢與當地成功案例。


來自國內的講者亦不遑多讓,議題精彩豐富,如政府部門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分享森活旅遊規劃與發展趨勢、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副處長巫月春闡述推動綠生活與綠色旅遊政策施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黃妙修說明阿里山林業鐵道的價值與前景,以及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馬惠達分享生態旅遊的產官學跨界整合與實務推動。而在民間專家或學者,則有銘傳大學林莉萍主任談旅遊減碳、里山生態負責人林志遠以地方自主營運推動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為例、羽林生態特聘研究員李嘉馨說明社區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共生共榮等。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表示,推動生態旅遊需要政府與民間積極投入、認同,繼而採取實際行動,過程或許漫長但刻不容緩;政策與軟硬體方面皆須做足準備,才能階段式地促進臺灣旅遊轉型永續旅遊。期盼藉由這場盛會,透過國內外專家學者與社區、團體等實務工作者的分享交流,能讓臺灣在後疫情時代抓準生態旅遊發展契機,將「追求觀光人次、追求CP值、一次性消費」等舊思維,轉換為「重視旅遊品質、合理價格、尊重在地、保護環境」的綠色旅遊行動,與在地生態、生活、生產深切結合,達成永續生態旅遊的循環經濟與「深度化、知識化、生活化」的生態旅遊體驗。


※會議日期: 2021年11月19日(五)、20日(六)9:00-17:00

※詳細議程與報名,請參見網頁:http://www.ecotour.org.tw/2021/10/2021.html 

※研討會論文集:https://reurl.cc/WXoa5O

※本次研討會採取實體會議搭配線上全程直播方式進行。

  1. 實體會議地點: 林務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1段2號,近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2. 線上Youtube直播連結:
中文頻道:
第一天(11/19) https://youtu.be/QlbhsrJKSqw
第二天(11/20)上午 https://youtu.be/n6hl5dwS1WY
第二天(11/20)下午https://youtu.be/N61ACuUHHQg
英文頻道:
第一天(11/19) https://youtu.be/-90MJxzei6k
第二天(11/20)上午 https://youtu.be/a972a96Geiw
第二天(11/20)下午 https://youtu.be/L9rb7fnvjD4
作者: ecotourism . 2025 Oct 22
【內容簡介】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員認識全球伊斯蘭市場的潛在商機與穆斯林旅遊在台灣的推展及發展現況。首先介紹全球伊斯蘭經濟概況,包含Halal食品、穆斯林旅遊、時尚等產業,說明穆斯林已超過 20億人口,並持續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潛力的消費群體。 接著探討台灣穆斯林友善旅遊的發展現況,從政府政策(如觀光署推動「穆斯林友善環境計畫」)到民間各產業響應Halal驗證的趨勢,分析食.宿.遊.購.行等各面向的進展與挑戰。課程將介紹主要穆斯林客源國,如馬來西亞、印尼與新加坡市場的旅遊偏好與消費習慣,協助學員理解如何設計符合信仰與文化需求的旅遊體驗。 最後課程,透過接待案例分析與市場數據,引導學員思考如何結合在地文化特色與穆斯林友善服務,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品牌,開創台灣在全球伊斯蘭市場的新藍海。
作者: ecotourism . 2025 Oct 20
【講師】郭城孟 教授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 課程簡介: 臺灣擁有七百多種蕨類植物,是全球蕨類植物的縮影。從海邊到高山,從水中到陸地,蕨類的身影無所不在,型態千變萬化,展現驚人的生命適應力。《蕨旅》系列課程特別規劃實地踏查活動,帶領大家走訪臺灣各地,深入觀察、探索並欣賞蕨類之美。本次課程邀請蕨類專家郭城孟老師,帶領學員走入苗栗獅頭山國家風景區,親身體驗山林間豐富的蕨類生態。 獅頭山以靈山秀水聞名,濕潤的山谷與多變的地形,孕育了多樣的蕨類植物。沿著水濂橋步道漫行,綠蔭蔽天、蟲鳴鳥唱,沿途景色如詩如畫。在這片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山林中,郭老師將帶領大家觀察獅頭山的蕨類種類與棲地特性,體驗植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讓我們一同走入山林,發現蕨類的奧秘,感受自然的寧靜與生命的綠意之美。
作者: ecotourism . 2025 Oct 16
【講師】郭城孟 教授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 在短時間內認識一片陌生的土地,必須從它的地質史出發。了解地質的演變,才能理解今日的地形樣貌與地質結構;進一步觀察氣候的變遷,則能看出不同氣候條件下地景的多樣風貌。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生態的組成紋理反映出環境與生命長期互動的結果。 地景的形成不僅受地形、地質與氣候影響,更深受人文活動的塑造。不同時期的人文發展,可能改變自然,也可能創造出嶄新的地景樣貌。 臺灣大學校園是一座活的地景教室—從地質地形到植物歷史,從生態棲地到人文空間,都是值得探索的學習場域。本課程將帶領你以「生活地景」為視角,看見校園如何成為都市中的生態跳島、生物避難所與療癒空間。
2025 Oct 11
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 AEN)為全球生態旅遊網絡(Global Ecotourism Network, GEN)五大洲區域組織之一(其餘為歐洲、非洲、美洲與大洋洲),長期與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STC) 等機構密切合作,是目前亞洲區域內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旅遊國際平台。其宗旨在於整合亞洲各國的政府機構、研究單位、民間團體與業界組織,推動符合國際永續標準的生態旅遊發展與跨國合作。 2025年10月10至12日,AEN於印度新德里舉行「全球野生動物博覽會(Global Wildlife Fair)」,並辦理第二屆「國際生態旅遊大獎(AEN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Awards 2025, AIEA 2025)」頒獎典禮。臺灣生態旅遊協會(以下簡稱本協會)非常榮幸再度榮獲 「環境領導力(Environment Leadership)」首獎,同時亦入圍 「創新生態旅遊(Innovative Ecotourism)」 獎項,展現臺灣在亞洲永續旅遊領域的持續領導地位與影響力。 本協會長期鏈結政府、社區與業界推動全國性的生態旅遊政策與機制。近年來,更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森林生態旅遊人員培力與認證制度」,並整合全臺65個社區成立「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TERRA)」,以發展DMO軸帶型旅遊路線,促進社區部落與旅行業者建立生態旅遊市場機制。 同時,本協會持續輔導在地夥伴成為綠領工作者,並推動多項國際交流與合作計畫,致力於制度化的生態旅遊標準、專業化人才培育、跨世代社區賦能與全球永續對話,使生態旅遊成為促進生態保育、社區韌性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這份榮耀屬於所有長期耕耘於臺灣土地、守護山林與文化的公私部門、社區與民間夥伴。感謝多年來所有支持臺灣生態旅遊推動的長官、專家、社區夥伴及朋友們,讓臺灣的生態旅遊得以躍上國際舞台,成為亞洲永續旅遊的亮眼典範。
2025 Oct 1
【內容簡介】 臺灣島嶼陸域面積約為全球的0.024%,而其生物多樣性約為全球物種數之1.5%,而其30%為臺灣特有種。另依臺灣特殊之地質、地貌結構,以及16族原住民亦可證明其文化景觀多樣性就單位面積而言為全球之屬一屬二。此獨特性就世界地理區位而言,實具有大偌的觀光旅遊潛在吸引力價值。 惟上述這些特色之彰顯,過去多停留在旅遊表層之視角上。唐‧柳宗元曰「遊者淺,觀其膚」,清魏源曰「人知遊山樂,不知遊山學,……遊山淺,見山膚澤,遊山深,見山魂魄」。此亦揭示了,今日臺灣的旅遊者要能更深化,觸動不同受眾之心,則有必要再自「景觀生態單元」之特性中,予以整合組構成更多元光譜。在時空歷史、地景變遷與文化歷史演替中,如何與山川河海進行多向度之交織分類,並從中粹取出一種與時俱進之「旅遊資本」。  16世紀前,未開發的整個福爾摩沙可能可以被定位為「世界自然遺產」,而今在發展之進程中,吾人似應再重新對其本質性之自然與人文資源作一全方位之調研、剖析、梳理,並融入當代科技與旅遊社會心理學知識。以俯視、平視與仰視之不同視角,來擘劃這顆尚未琢磨精湛之「旅遊天狼星」。
2025 Sep 20
【內容簡介】 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為提升森林生態旅遊導覽品質並建立全國一致的培訓認證制度,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與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攜手合作,正式啟動「森林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力與認證計畫」。計畫邀集國內動植物生態、地理地質、林業與原民文化、生態旅遊等領域專家學者,精心製作 20 部生態旅遊解說導覽課程影片 ,提供旅遊從業人員及有興趣的民眾 免費線上學習 ,深入認識臺灣森林的多元魅力。
2025 Aug 25
【內容簡介】 文化部自2020年起推動「文化帶路」,以回溯臺灣歷史文化脈絡尋找主題,逐年建立文化遊程,作為推動文化觀光核心內涵,讓文化帶路,邀請民眾走入深度文化之旅,體驗美好臺灣。延續2023年基於糖業與茶業等臺灣文化路徑主題各6條文化遊程;2024年基於熱門影視作品主題之10條文化遊程;2025年正以北回歸線臺灣段為主題,探索臺灣北回歸線文化路徑並規劃遊程,北回歸線穿越全球22個國家,多為沙漠、草原等乾燥環境,唯獨臺灣,受季風帶來豐沛水氣、熱帶暖流創造溫暖濕潤環境及板塊擠壓形成唯一最高海拔山脈「高山島嶼」,讓臺灣擁有熱帶、溫帶、甚至寒帶自然景觀,造就複雜而多樣生態系,也塑造多元人文風貌與性格,這些臺灣獨特故事,深具國際旅遊魅力。
2025 Aug 1
【講師】郭城孟 教授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 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從來沒有去過的土地,首先要了解它的地質史、才能了解目前的地形及地質;接下來是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氣候變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展現的景觀也會有所不同;然後了解它的生態,從演化的角度,生態是有其特殊的組成紋理的。 地景的形成,一定跟它的土地的形成有關,除了地形、地質外,也與氣候有關,不同的氣候地區以及不同形式的演化過程,都會帶來不同的生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人文,不同時期的人文發展,可能會改變也或是創造出更多樣的地景。 臺灣地景的異質性高,全世界很少有像臺灣這樣生態歧異度這麼高的,連帶的臺灣生活地景的異質性也很高,我們要怎樣去讀懂臺灣的生活地景?這次將從陸上及海上閱讀龍洞灣(鼻頭及龍洞),瞭解灣澳漁村生活地景。 
2025 Jul 28
生態旅遊是一種含括自然、文化、知性、感性的觀光旅遊方式,透過生態旅遊除了可以享受大自然野趣與歷史人文知識外,亦可以同時達成繁榮地方經濟、維護旅遊地傳統部落文化、凝聚社區意識,保育自然生態與永續利用觀光資源的多元價值。生態旅遊鼓勵負責任的態度友善環境,本表提供下列指標,請您就相符的指標打「V」,以檢核您的旅遊活動是否符合負責任的生態旅遊精神,並作為改進之參考。 
2025 Jul 27
【主講】Jimmy老師 ( Taiwan Rock Guy) 後山禮人-戶外活動工作室 / 環境教育引導人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Show More